電影:《雙面愛人》(L'amant double)2017,法國 |
這種說法是這樣的:當一部電影突然又突兀地在結局前冒出「開槍」以及「作夢」兩種發展,它有很大的機率會變成一部爛片。
這種說法其來有自。電影是戲劇,戲劇本於人(角色),角色與角色間的愛恨情仇人際關係,則是構成戲劇張力的要訣。殺人與騙人,是最能破壞人際關係的手段,卻也是戲劇家最便宜行事的毒瘤,因為當筆下故事紙上人物愈來愈多、恩怨愈來愈理不斷、演無可演亦或能演的全演了,想要強行把情節推動下去,只能把角色殺了退場,不然就是欺騙觀眾,耍賴似的跳出來說:「前面不算,重來重來!」君不見俗爛的八點檔,動輒不是自殺就是失憶?這就是了。
電影也是一樣。這些便宜行事的心態具現在舞臺上,退場道具「槍」與重來手段「夢」便出現了。當一部電影毫無理由(記住,是毫無理由)的在結局前夕,主角突然拿出一把前面從未出現的槍(其實任何凶器都行,但槍械往往立竿見影)把人殺了,或著情節爆料觀眾所見的一切情節都是虛構,影像演繹的只是某人即將醒來前的夢,真相很可能是:戲劇家自己也不知道故事該怎麼收場,只能「打掉重練」,坦承自己搞砸了,因為不得已到這個地步,故事也差不多等於完蛋。
然而,當《雙面愛人》(L'amant double,2017)進入結局,女主角一邊開槍一邊作夢時,我反而不這麼確定了。
這一幕突兀嗎?絕對是。在此之前,女主角別說受過訓練了,她連打架都不敢,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突然拿起手槍拉下保險威脅著自己的外遇對象、還耍帥似的單手持槍?至於她的夢境,如結局前由她多年未見的母親所敘述(這也是個不下於槍與夢的便宜手段:讓新人物冒出來充當導演旁白),這個外遇對象並不存在,觀眾看見的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換言之,電影前面的故事都是假的,在這個女人拿著她從未拿過的槍,朝不存在的對象開膛之前,觀眾看見的一切故事情節都是她作的一場大夢。這聲槍響與其說是敲碎她自己,不如說是讓觀眾警醒,因為如果編劇不用如此外來的手段,我們跟女主角一樣,是「醒」不過來的,尤其是這樣一場無謂的春夢。
然而,叫人困惑的是:儘管只是蛛絲馬跡,但直至結局前,《雙面愛人》的故事情節,似乎並沒有那麼肯定,甚至接近猶豫,猶豫該不該讓故事真的只是一場搞砸的夢。
當女主角第一次接到丈夫兄弟的聯繫,要她準時來診所報到時,她正在博物館工作,身後是一座龐然足以塞滿兩層空間的裝置建築,落落盤根的樹枝自天上曲折滲入白晢牆面的各處,彼此漸層合一,也與鏡頭近景的女主角重疊,明示了她穩固如水泥的婚姻即將被野性而有機的婚外情紮了根,將其生活一分為二。
照結局的說法,此幕後發生的一切:她碰上了丈夫的雙胞胎兄弟、在他的診所與他野性交歡、卻發現此人曾經逼瘋丈夫的前女友......都是女主角的(性)幻想。可是,這樣並無法說通:如果這個女人真心好奇,那麼她又何以在心理諮商同業酒會上得知沒有人見過這號雙胞胎後,就停止了原先的試探與細問?這個女人又究竟是好奇還是真心外遇,何以她能如此順口的在丈夫問來電對象是誰時,立刻脫口出「博物館排班」的藉口?這顯然不是可以臨時想好的口供。
這也無法說通:作為「夢境」,理應處處以女主角的主觀猜忌出發的影像,竟然接連出現好幾次的客觀場面。諸如,外遇對象第一次送她離開診所(或說趕客),關上門後的不屑與自信神情,分明是女主角不可能看見的,觀眾卻看見了;又如,當女主角在酒會結束返家時緊急下車嘔吐,男友在車上遲疑的呢喃,這是女主角不可能聽見的,觀眾卻聽見了;再如,當女主角宣布跟外遇對象玩完了,衝出診所的偷情房間,外遇對象氣急敗壞的一連串失控作為,更是徹底脫離了女主角的主觀視點,自給自足。
全片的「鏡子」意象無所不在,男友診所裡頭比鄰的鏡牆、外遇對象診所裡側靠的鏡臺、外遇對象診所電梯間的鏡面,反反覆覆將女主角的身影折射、扭曲、分裂,隱射了這一切發生的投射,是她自己看著自己的歪斜夢境。然而,這些鏡子除了視覺美觀外,彼此之間的意象有所差別嗎?似乎沒有,這就只是不同的鏡子而已,為了視覺把戲而處處安置,卻難以兜攏的失控。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雙面愛人》這個同時以殺人(開槍)與騙人(作夢)解套的結局,似乎沒有辦法給觀眾也給自己一個肯定的解答。
當然,這種無解可以無關於電影好壞。觀眾或許仍能為之著迷,甚至另闢蹊蹺解釋道:這是一則全然真實的故事,電影前面一連串的雙胞胎奇案都是「真實」,反而女主角在結局開槍後的夢境才是「夢境」,是雙重的圈套......這是此類電影必然常見的反駁論敘。只是,這勢必會產生另一個難題:這個「真實」夠真實嗎?能替劇中這一連串的矛盾情節,找到比夢更合情理的解答嗎?
──例如,住在高級公寓的醫生,有何必要瞞著自己老婆與所有人,在家裡的抽屜藏一把填彈的手槍?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