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on
電影:《布朗森》(Bronson)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08
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





剪影
片中有一個精神犯,他跟布朗森有幾面之緣。 
在監獄中,他只能說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句子,他跟布朗森的對話在「你好嗎」「想一想」「這不是神學」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最後,暴躁的布朗森隔天痛宰了這家伙一頓。 
布朗森不曉得精神犯沒有惡意,但實在沒辦法,當從嘴巴說出來的意義沒辦法讓人聽懂,對方卻還堅持溝通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人會保持距離到逼近反感的程度。 
   
這部電影也很類似如此。 
布朗森就是觀眾,精神病犯則是電影的化身。
溝通的不良,注定了本來好意的無以傳達。

電影改編自英國高爭議性的「監獄藝術家」布朗森,一個在監獄幹架幹到延長五倍刑期,卻在監獄中出書又做動畫的咄咄怪客。
但在電影中,想捕捉到這則真人真事如此簡單的信息,卻是耗神耗力。 
世界上有一種電影工作者, 
這種人擁有全方位的調度才能,其運鏡,口白,節奏,用色....無一不驚艷四方。 
你不能想像他走上電影以外的職涯,也不能想像他選擇導演以外的職務。 
而,這導演刻意欠缺了唯一一種能力,那便是: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這個人叫Nicolas Winding Refn,本片《布朗森》與《落日車神》的導演。 
我們看得出,導演在在一百零七分鐘的觀影時間內,不僅沒有放棄溝通反而很堅持,他用了數倍於其他獨立製片的構圖細膩與旁白,在繽紛的一幕又一幕截圖桌布,比發條橘子還要過量的古典樂疲勞轟炸,以及湯姆哈迪精湛的一人多角旁白,來訴說著布朗森的暴力人生。 
然而,吐露於觀眾面前的鏡頭語言,始終有一種難解的語焉不詳。 
在電影中的情節,所見皆是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事件,觀眾跟導演的對話在「布朗森入獄」「布朗森突然開始畫畫」「布朗森又入獄了」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我想,脾氣可能比布朗森溫厚的好觀眾看畢,會有幾種反應:

首先,好觀眾會讚嘆Nicolas Winding Refn的精湛調度,配服導演能在難聽為空洞好聽是細碎的劇本地基上,疊構出色彩,符號與古典樂交縱的迷宮花園。 

然後,好觀眾還會順便稱讚,湯姆哈迪演出布朗森的真是高超精湛。怒喜兼出的表演方式,也難怪他從此在英國戲路大開。 

最後,好觀眾才會說說自己從片中看出甚麼,或許看出布朗森的一切暴行皆出於偏執,看出布朗森的獨角大戲表現了現代文明鼓勵犯賤出名的荒謬,總歸是勉勉強強看出點東西不是沒看懂。 

至於我,我得坦承,這部片我至少看了兩倍的時間,不停按下暫停,才得以勉強抵達片尾名單的終點線。 
導演往後的《落日車神》,《唯神能恕》也都這個調調而且越發不可收拾,我實在受不了整部片連假裝自己要建構懸念都懶了的隨性阿! 


現實社會中的布朗森(Bronson)


(完)
2014,08,12 發表於噗浪
2014,08,12 發表於豆瓣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