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令我印象深刻的10部電影
on
△先後有排名。
△不是純粹的佳作榜單,有的整體平庸但一兩幕動人、有的爛到谷底不得不提。
△範圍限定這年有推出且在戲院公映的所有作品,可能有半年到一年間的時差。
▲
於2016年補記。
今年對我而言是與眾不同的一年。我跟電影的關係變得很不一樣,開始接起平面媒體的邀稿,開始認識各路影人,開始知道影史之於寫影評的重要性有多高。現在回頭讀舊文,不免感到羞愧,深覺自己怎麼敢在不明所以的狀況下,輕易寫出「空前絕後」「前無古人」這類形容呢?不過,誰又知道明年的我回頭看這篇文章,何嘗不會感到一樣的幼稚與可笑?想到這點,還是放棄自憐與自哀,埋頭充實自我吧。
一:《師父》
這不是一部武打片(甚至還打的有點彆),而是一部對中國文化如何在清末民初全盤崩解的觀察報告,一部以現實功夫的沒落替功夫電影的傳統抬轎的後設寓言。當故事對白說出民國一代武林的毀滅該歸咎於一臺攝影機那刻,就宣告了徐浩峰對民初文化與電影影史倆方面,都站上了全中國甚至全華人的影業近乎無人可比的知性高度。「我只是想拍一個禮崩樂壞的故事」徐浩峰道,他相當殘忍是:天津幫會的藏招剷異是內,西洋錄像的披靡風行是外,他們似大腦的皺褶,每一絲的表面跳動都反映出整個民族心智認知的消長,強迫觀眾看著文人改穿西裝,武人被迫改行,進而難堪且臉紅心跳得承認:華人在八十年後現在的萬般沒落,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己身文化的理解比洋人還不如。他當然不是第一個提起文化大題的導演,卻很可能是絕後的那一人,在這個鼓勵膚淺尊嚴比對歷史抱持不怕揭疤也不避讚揚的虛心更重要的當代,我們極可能得依賴這位師法維斯康堤與日本劍戟的新人,來替華人電影塑造即將不存的精緻文明。
二:《0.5mm》
近年最佳公路片。儘管劇本試圖串起一道大宗旨(老、死、性、「0.5mm是人與人相處最恰當的距離」)然而分段獨立甚至當成電視影集跳著看,會是更有意思的觀影體驗。一位看護、兩段旅程、三個老人、四組遺物、五種風格,構成這場室內戲遠多於室外景的奇特公路旅。安藤姊妹的幕後合作堪稱一絕,姊姊桃子的導演調度在殘酷寫實~黑色幽默~詩意紀錄間精準有餘,妹妹櫻的肢體演出則在細膩看護~豪氣過活~風騷誘惑間收放自如,三種拍法遇上三種詮釋,加以各路影帝影后的「客而不串」,隨機排列就能讓畫面處處激盪火光。劇中最精采處如開幕的火場逃脫、ktv的懸疑跟拍、搶接電話的搖曳長鏡、在浴室的偷窺誘惑、中風教師的二戰懺悔、在路邊為找錢大哭的荒謬、以及結尾的大海漫遊,隨便一個放在別的日本片都能成為高潮,足見這部長達196分鐘的炫才之作是有備而來。安藤姊妹的前途實在不可限量。
三:《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年度最佳奇觀。好久沒見到六大片廠砸錢出品的大片如此有格調了,英雄英雌固然故事多多,然而末日地球的藍天大漠才是電影的實質主人。場面乍看不知節制,衝車、撐竿戰士、飛沙與爆炸沒有一刻停止,然而以後製調色出的地平線背景卻巧妙構成了天然的銀幕窗框,擔負起不讓觀眾視線過量出鏡的重責(在毫無美學的3D電影猖獗的當代,這可相當難得)分明飛天遁地,卻又上下分明,視覺快感的氾濫與節制在敘事時間上併了軌,於調度空間則融為一爐,終將這場沙漠車行催至同輩無人能及的奇觀境地。麥斯系列當然不是空前絕後,然而在這普羅大眾早已遺忘古典米高梅式的氣派,膚淺文青看獨立製片耍耍小刀就會高潮的2015年,如此一部A級製作卻不失美學功底的《將軍號》(The General)變體(今年可是基頓逝世50週年!重要!)仍舊有它獨一無二的意義。
四:《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五:《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這兩部同年同月在坎城首映的電影,不約而同之間都對傳記故事「以名聲逆推人格」「以名事逆造人生」的慣例提出了質疑,大膽嘗試起同輩影人不為或不敢為的故事距離--前者選擇拉遠,後者則試圖貼近。《透納先生》將一位偉人畫家的成名過程徹底刪除,只呈現偉人還是常人(而非只是常人)時的生活片語,於是觀眾心中的偉人印象與實際影片遠得疏離,幾如面對空白畫布,沒有前因只有後果,時間成了被最大化剔除於影像場域之外的襯品。《暗黑冠軍路》則相反,它拍人的方式一如它拍攝摔角賽,觀眾能頻頻見著赤裸肌胳的挑筋特寫,卻永遠看不著決定勝負的關鍵一擊;三位主角的彼此相處也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相處細節積累得太多,反倒讓他們最後由愛生恨最終引發血案的因果變得曖昧而費解。兩片對照著看,會有另一番鏡像似的趣味,故並列之。
對《透納先生》寫過一篇隨筆,請見:《畫世紀:透納先生》:傳記最不屑的就是激情
六:《小魔女學園:魔法遊行》(リトルウィッチアカデミア 魔法仕掛けのパレード)
年度最佳作畫。我一直有個偏見:機設底子的創作人往往會在繪製美少女時出現反動,善硬機者畫軟妹,善軟機者畫硬妹,所以永野護筆下最性感的尤物永遠不是Fatima而是MH。這個偏見在這部動畫則獲得又一次的證實,吉成曜筆下的這些小魔女身姿軟Q到簡直一抱就會擠出蜜汁似的,太可愛了。我前後重看了至少七遍,不誇張地說:這部作品的問世,讓我又重新回想起自己為什麼如此喜歡手繪,如此喜愛僅有線條的動畫。本片在2016年7月確定將以電視動畫的規格推出續集,實在令人相當期待。
七:《怒火邊界》(Sicario)
年度最佳攝影指導。不是攝影而是攝影指導,因為攝影之於全片不僅僅是視覺需求,而是連意象與深層文本身都由攝影本身給落實完成。當美國探員的女主角進入墨西哥,在一顆堪稱近年最經典的車隊跨境大空拍下,她卻僅能在轎車內以後車窗來自衛,已全然暗示了「美國人被蒙在鼓裡」的故事核心。她不被允許參與任何搜捕,連窺看都是禁忌,當她忍受不住束縛衝入地窖,便立刻遭到「偷看」見殺手私刑的懲罰而中槍;當她回到美國再次遭殺手要脅簽屬切結書,她哭了,殺手沒有拿槍指她,只默默把她遮臉的雙手拍開,強迫她「觀看」不願看見的(美國)真相.....觀看成了真正的能旨,佔據的比例之大,甚至吞掉了表面的緝毒故事,讓我有些懷疑,這些意象真的是導演事先理解而允諾的嗎?羅傑狄金斯在本片扮演的角色真的只是純然的Director of Photography(攝影指導),亦或根本就是另一個Director(導演)?
八:《寶來塢之大帥出任務》(Bang Bang )
不愛唱歌跳舞也不愛女性意淫,但這部真的很棒,歡樂到連直男觀眾如我都難以反感。高富帥兼狂跩霸的印度義賊帶著一介白領的做夢女孩跑遍世界,時而打人時而打歌,三不五時還要展露一下廚藝與貼心,還有比這更大更圓的春夢乎?這場翻拍顯然遠勝了原版的福斯《騎士出任務》( Knight and Day ),走出自己最有活力的一條新路。
九:《計程人生》( تاکسی)
顯然有許多觀眾沒看懂這部片。這些人看見了導演賈法潘納希冒著正被政府軟禁的風險拍一部諷刺電影禁令的偽紀錄片,便毫不思索推論出這是一部彰顯導演個人勇氣的正氣之作,卻沒看見潘納希在片中安置的「弦外之音」--小女孩指使扒手在鏡頭前演自己,正是在提醒觀眾,要對偽紀錄片保持質疑,因為電影從來就沒有現實,只有被限定的寫實。當然啦,這種自嘲嘲人也可能一種欲拒還迎的手段,正如潘納希在片中不願說破自己到底是扮演潘納希本人還是虛構的司機,持續混淆片內片外的認知;想必他心知肚明,柏林金熊獎這座太大的酬賞,值得他如此作態。
寫過一篇專欄,請見:《計程人生》拍出的是骨氣,亦或欲拒還迎?
年度最差:《過於寂靜的喧囂》(Плем'я)
今年所有爛片都集中在下半年,先有把非白人都當成弱智的《歌喉讚2》(Pitch Perfect 2),後有把臺灣人都當成傻子的《愛琳娜》,但與一口氣把所有觀眾都打成瞎子的本片一比,爛度恐怕望塵莫及。
不敢相信,怎麼能有這麼一部電影,既利用聾啞人作為己身議題,卻又如此極盡可能的嘲諷他們?全片不停強調聾啞人只是操著不同語言(手語)的正常人,鏡頭敘事卻截然相反,所有情節全然依賴肢體,或著說,電影本身的視覺語言來推動一切情節,所有非聾啞人的觀眾都看得懂了,但這份看得懂,正意謂手語在電影中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甚至劣品。假使聽不懂,我就舉例吧,若有一部敘利亞電影不上翻譯字幕就送去坎城送來金馬,評審與觀眾竟還能100%理解且無誤,代表劇中所有對白都是大可全刪的累贅--發現了嗎?這就是《過於寂靜的喧囂》的先天之惡,假若手語真是語言,要讓觀眾看懂,上字幕不就得了?不,此片不為,因為它視聾啞人的後天母語為累贅,認為若不依賴導演上帝指派的鏡頭語言,便毫無價值只為陪襯。於是全片那些拍攝聾啞人作息的過量長鏡,目的竟是為了一遍又一遍否定他們,然後討非聾啞人的觀眾歡心,以此上位,簡直令人作嘔至極!
附錄
假使不計新片,則今年令我印象深刻的10部電影是:
一:《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南斯拉夫
二:《在陸地上》(At Land)1944,美国
三:《草迷宫》1979,日本
四:《HOUSE》1977,日本
五:《竹劍少年》1983,台湾
六:《無知時刻》(Nun va Goldoon)1996,伊朗
七:《空之境界第五章:矛盾螺旋》2008,日本
八:《地下室的怪物》(Do pivnice)1983,捷克斯洛伐克
九:《失億薇若妮卡》(La mujer sin cabeza)2008,西班牙等
年度最差:《太陽・不遠》2014,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