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看系列作居多。電影方面,完全被伍迪艾倫(Woody Allen)作品的調調迷住了。這個月幾乎都是看他過去拍的東西。伍迪艾倫是電影界的天才,諷刺,機智,永遠說不完話,巧思獨具,口水電影就該像這個模樣啊。小說方面,將過去京極夏彥著作的作品開始有系統有時間的一一拜讀,估計到了五月份會讀完百鬼夜行這套小說的相關作品吧。
[電影]
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
一個小鎮引起能源開發公司興趣,眼看能源開發公司將與鎮民爆發衝突,原本一面倒的開採案,卻陷入了膠著。 公司業務員史提夫與蘇兩人決定與居民站在同一陣線,反過來與公司展開長期抗戰。
去它的台灣代理翻譯。他們知道他們毀了一部本來就很少人會選擇觀看的電影嗎?
只看這個片名,心靈勇氣是什麼?兩個名詞逗在一起並不會像《心靈捕手》一樣好懂好嗎?只看片名什麼都不知道吧,何況電影裡沒有心靈,勇氣也不多,對於沒聽過導演Gus Van Sant或演員Matthew Damon的外行觀眾根本無從在片名理解任何選擇標準,錯過了一部年度精采好片的機會,即使這部電影的議題與當今台灣核四如此有關。
原片名Promised Land,应許之地,在舊約聖經使用的典故已經是恰當不已的好片名了,也沒有撞名,有何理由不使用呢?Gus Van Sant前幾年執導的《Milk》 也是翻譯成《自由大道》而不是《心靈大道》或《同志勇氣》之類的狗屁阿,實在搞不懂台灣代理的那些人在想什麼耶!
《心靈勇氣》是個圍繞在天然氣開發鄉村的電影,無庸置疑是議題導向的尖銳影片。談到鄉村開發絕對無從避免環保主題的爭執:讓能源財團介入鄉鎮,是好是壞?
我們可以選擇看到兩種結局:一是鄉村的村民大獲全勝,對土地的自豪轉化為保衛尊嚴拒絕資本開發的勇氣,二是財團的代表佔了上風,與當地妥協出了金錢與能源的交換方案,並逐漸以州為單位拉拔出全美甚至全球的能源版圖。
兩種結局走向,象徵了創作團隊與觀眾傾向什麼樣的看法的過程,是我們居住環境的當前之難。最近的台灣人該要心有戚戚焉:我們不是才剛經歷了一場核四興建與否的口水大戰嗎?作為一個有故事的電影而非紀錄或敘事文學,導演本人的取材選擇將是影響電影外評價的巨大轉軌站。Gus Van Sant在這一部100分鐘的電影作出了自己的表現:他要故事走在鋼索之上,要求我們觀眾自行選擇是要土地,還是財團。
相當高明。
《心靈勇氣》自切入點就展現了新意:Matthew Damon與Frances Louise McDormand伊男一女,作為天然氣開發的企業業務來到鄉村,執行他們說服村民公投加入開發案的工作。從財團人馬的方向下手相當嶄新,兩位代表面對的也不是爭鋒相對的商場激辯,僅僅只是穿上鄉村人民的衣服,在酒吧廝混裝熟的過程,十足生活化;只有在來回移動時,鄉村風景不同印入觀眾的眼底,讓觀眾靜靜享受鄉村代表的意義。
如果你停在這裡下車,這部電影對你而言,就是財團象徵金錢與都會化進入鄉村,有榮耀的淳樸村民猶豫再三,想找出折衷之處的現況。
故事發展至中,正當談判逐漸上了軌道,對於財團代表最不希望來的人物出現了:環保人士。帥氣開朗的一介青年,左手高舉趕走污染的立牌,右手帶來了天然氣開發的挖掘技術會影響到水質的相關資料,聲明自己居住的村莊遭受其害,鼓動村民捍衛農民的尊嚴。親民的立場瞬間擄獲了這塊村莊,村民對財團代表的態度轉為惡劣,禁不住幾次口角的代表都不禁怒罵:該死的環保人物!你知道你他媽的再搞窮這些人嗎!鏡頭仍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代表的是純樸還是貧窮?
如果在這個地方止住腳步,這就是個環保至上的超級主流電影了。對,該死的資本狗,我們要為了農村戰鬥,為了土地,為了傳統,為了未來,為了什麼什麼,放下可以吃到嘴裡的嘴邊肉,無顧房屋貸款與學貸與村子越來越窮的事實,維護尊嚴活下去。
事以至此,財團還有機會過公投嗎?賄賂不靈通,挨家挨戶也吃盡閉門坑,天然氣的金錢優勢眼見就要逐出村鎮。一封跨洲急件改變了事實,這個環保人士手持的資料是偽造的!公佈這個事實,對方的立場一旦瓦解,公投的選舉選情想必會急轉直下吧?沒想到環保人士為了自己念頭會搞出欺騙的花招,村民轉而撻伐使出不當手段的老兄,環保勢力拍拍屁股跑掉,迫在眉梢的選舉公投馬上就要在逆轉的狀況舉辦。
看到這個地步,接近故事尾聲,你會問:怎麼會這樣?所以這部片想要挑戰環保團體有所爭議的偽造問題,以及鄉村終究無法拒絕就業機會這個事實嗎?讓人玩味。
左右為難的不只是觀眾,編劇在最後的最後,也給了財團代表麥特戴蒙一記毀滅他人生理念的重拳,一個事實。那就是:暗樁。是的,根本沒有什麼環保團體關心這個破敗小鎮,那個環保人士是天然氣公司派來的另類業務,職權甚至高於主角二人組。偽裝成不存在的環境鬥士,給予關鍵的偽造資料,揭穿自己也揭穿不存在的環保立場,讓公投轉向支持天然氣的陣營。跨國企業做盡手法,一黑一白的假象實則兩頭豺狼,只是一頭戴上面具罷了!凶惡的雙重手法,徹底打擊到了認為自己在工作的業務。到了尾聲,他不能假借工作的名義,了解一切的他得做出自己的選擇,就像觀眾一樣。
全片毫無爭吵可言,更不見激情的演講,以淚水濫情說服任何劇內劇外的舉動。如此低調的作風,實則暗潮洶湧,考驗著觀眾對於自己的意識形態,鄉村問題的複雜性,以及沉默的思索著財團的存在。讓觀眾環抱這樣的忐忑難安,我想是《心靈勇氣》看完後能帶給觀眾最震撼的一個體驗了。尤其是當前的台灣人,更應該好好正視這個電影呈現出的雙重觀點的複雜性質。
俗話說鏡頭與文字騙不了人,其實導演還有編劇倒向哪一邊還是滿明顯啦......當然是要鄉村,要環保哩。就像導演的前作《自由大道》一樣,他沒有把同性戀議員Milk在想法上的辨證拍出多少,只強調他的所作所為,所以整部影片還是會自動誘導人朝向支持同志=支持正義的芬圍中,《心靈勇氣》也難免在結尾給了個不違逆主流意識的環保還是要捍衛的發言。這還是個棒透了的電影,看盡鄉村的自然美,但也不偏激的拍出鄉村美建立在邊陲與窮困的事實之上。
麥特戴蒙飾演農村出身的財團業務,他的憨臉詮釋鄉下人說服力十足,你實在難以想像他曾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
John Burke Krasinski飾演「環保男」。他實在很厲害,把這個非營利職業者演成個超級討厭鬼,明明嘴巴說的極對,我就是會有一股這小子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不爽感!
兩位男角演員同時也是本作的編劇。
電影裡唱了一段Dancing in the Dark,是我很喜歡的歌手「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名曲。片中一唱起這首歌,村民群起叫好,看來工人皇帝在美國的地位是我這台灣歌迷難以想像的吧...
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
一位餐飲店長上醫院動手術,睜開眼睛後卻跑到了未知的地方,原來他被秘密冷凍了長達200年,抵達了2173 年!(本片是1973年上映)未來的世界很奇特,有機器僕人,有電動車,有巨人水果,性交模擬器,同時也有獨裁統治與洗腦裝置。搞不清楚狀況的二十世紀人在未來鬧出一連串笑話,最後引發革命效應。
正統的科幻背景,典型的科幻議題,傻瓜大鬧科學城當年也著實拿了些科幻主題賞,但今天看來更多瞧見的會是電影人-伍迪艾倫逐漸蹦發成熟的伍迪式電影趣味。
當你冷凍二百年跑到未來,那個世界有獨裁者,裁決媒體自由,人類的喜怒哀樂都由機器控制,你會如何做想?
換作其他人寫這宛如科幻作品大拼盤的故事,來自二十紀的主角想必要有未來早已遺忘的某些精神-要嘛自由,要嘛本能,要嘛兩者都有,主角靠著冒險質問體制,必要時靠自己解決......NO,導演兼編劇彷彿對觀眾比了比手指,以劇情實際拒絕了這種發展的可能性。要看勇氣粉碎一切惡德的武打劇,請拿起遙控器轉檯,看看由席維斯史特龍演出的越空狂龍(Demolition Man) 吧 來自二十世紀的肌肉代表席威斯史特龍,親自帶領革命軍衝入可笑的未來政府,抓起中央電腦砸個粉碎了專制世界,將肌肉崇拜發揮到極限--無奈《傻瓜大鬧科學城》傳送錯了人,沒有送到史特龍與他的二頭肌,只傳送了個囉唆老頭,注定了不同。
主角沒有對自己身處未來有多大的訝異,反倒發揮了他無所不酸的二十世紀嘴皮子,將這套放到二十二世紀後,還意外發現這套可吃的開了。研究員問他:你們那個世紀的新聞節目是什麼?他回答:都是表演與竊聽罷了(實逢尼克森案),政府想抓他,他就偽裝成機器裝瘋賣傻;革命軍邀請他,他又私下暗示了革命軍最後不過是想奪取政權的另一個獨裁,銳利又處處惹人厭,卻刺破了正反兩邊人馬都僅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醜態。四處嘻鬧,四處被抓,四處酸人...的老過去人,最後誤打誤撞的以一頂鼻子推翻了獨裁政權,讓革命軍勝利,堅持革命軍也將重領所有舊政府髒手段的他離開了革命現場。
女主角不解的問他:「經歷這一切,你到底相信些什麼?」
他想了想,回答:「性,以及死亡」於是兩人接吻,全劇終。
遠至未來,人事以非,諷刺盡了人事時地物殘留下來的人,他惟二堅持的東西是因為他們來之也快,及時行樂嗎?很幸運的是導演之後又拍了曼哈頓,安妮霍爾兩部電影,有所延伸地替我們延續了性與愛的主題,但死亡呢?只能由觀眾自行猜測這句放在結尾的意涵了。
因為很早期風格沒定型,也可能是因為票房需求吧,這部是非常不需要耗費腦袋就可以盡情享受的少數伍迪艾倫電影:它有輕快的爵士樂伴奏(也是伍迪艾倫自己上去吹的!),大量在肢體動作上打轉的低級笑話,還有不那麼費神的輕科幻冒險可以享受,很適合當作入門測試自己喜不喜歡伍迪艾倫碎碎唸底限的一部電影。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全片的佈景粗糙到一眼就能看穿是假板子訂製的玩意兒.....
上面說到的《越空狂龍》(Demolition Man),一部我很喜歡的席威斯史特龍電影。
《越空狂龍》跟傻瓜大鬧科學城的情節七八成相似,連性愛模擬器這點子都如出一撤!不過主角解決的方式可比伍迪艾倫暴力多了,史特龍電影果然就該有卡茲槍掃射雜兵與對魔王飽以老拳的爽快劇情。不過想想,反烏托邦的作品這麼多,靈感也多半不是來自美麗新世界就是1984,我想雷同可能也不意外吧?
安妮霍爾(Annie Hall)
脫口秀藝人艾維辛格與安妮霍爾於網球場合相識,繼而相戀、成為男女朋友。戀愛過程,兩人偶爾產生價值觀上的摩擦,安妮喜嗜紐約雅痞風格,生活以無拘無束為前提,這與艾維凡事小心翼翼的作風大為相違。 然而,兩人卻抵不住互相吸引的事實,尤其艾維對藝術的高度品味,每每讓安妮產生敬仰之心。
喋喋不休的男人拍自己的自傳,喋喋不休證明自己有過熱戀也有過低落的心情,這就是我看完《安妮霍爾》後的反應。伍迪艾倫拍這電影的用意完全是跟你我沒有不同的發牢騷,洩憤發洩ㄘㄟˋ了的事,唯一差別只有伍迪發的這場牢騷拿了四座奧斯卡賞。
.....當然這是嘻鬧了點的說法。《安妮霍爾》被視為伍迪艾倫正式成為名導演之列的成熟作品,也是他最好的電影之一,絕非什麼胡說八道亂拍一通的東西。
但牢騷一事可是真的,這部無疑是導演自傳性質的電影,伍迪艾倫化名成為專欄作家與脫口秀藝人,與一個上紐約拼演藝事業的奇特女子相戀相識--這個女人自然是當時的黛安基頓了,兩人親自擔當男女主角演出往事,如果他們的愛情可以長跑,或許是另一個螢幕佳話吧?
《安妮霍爾》談了個奇女子安妮霍爾的遭遇。你我可能都遇過安妮這樣的人:積極正面,願意嘗試新事,熱愛紐約,但也熱愛其他地方,渴望改變自我,也希望透過外在改變自己的什麼。 而我們則少見艾維辛格這樣的伴侶:憤世忌俗卻靠脫口秀維生,困擾死亡的逼近卻發誓不會自殺,唯一有的獨特想法就是討厭有獨特想法的人,「我絕對不會加入的一種俱樂部,就是裡頭都是像我這樣的人的俱樂部」這是他的口頭禪。兩人相識相遇造成了驚人的思想火花。
膚淺的說,《安》是個悲劇,結局時兩人分開,也毫無重燃愛火的機會;同時《安》也是個喜劇,安尼與辛格在不知多久後釋懷,彼此了解了彼此當初分開的選擇,而能照舊如朋友般笑鬧對談。關於愛來定奪結局,也許是個難以解釋的問題,而更多談到的,是生活。
人的生活種種究竟有些什麼?愛情,事業,朋友分合,政治主張與好惡,被人們歌誦的這種種情感,伍迪艾倫緩緩到來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個面向。我們或許能笑談愛情的美好,或許能悲嘆事業的難開,但都不能否定一切都在個體的生命中彼此影響。我們唯一能否定的,只有相信某種事物可以比另一樣更美更偉大的念頭罷了--沒有什麼是值得犧牲一切去做,也沒有什麼是值得背負一切去持續。
伍迪艾倫不是禪宗也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他在《安》,在《曼哈頓》,還有數不清的之後幾作,都試圖以數量勝過質量的方式描敘生活在每個角度能看來的各種面向--人生是複雜的,常常有可笑的巧合與討厭的勝負,但同時人生是簡單的,不時穿插著雨中漫步與收音機撥放自己找尋多年找不到的歌曲這種巧合,叫人心滿意足。
有人會譴責「這僅僅是屬於中產階級的人生方式!」,或許吧......不過對於無法逃開都市生活的人,例如我,這樣的人生觀或許就已經代表了非常多人無形的心聲,今天把它拍出來所罷了。
《安》繁複又精妙的後設文學技法,值得讓這部片提升到魔幻主義的電影之列。伍迪艾倫身邊不時會發生些妙事「幫」他解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例如這幕,他回億自己的小學時代,懷疑同學們現在都在從事什麼時,螢幕內的全班小孩子冷不妨依序站起身,開始答數「我現在,從事土木業!」「我,現在二度就業」「我,現在在事務所服務」孩童外貌與編劇第三隻手干涉重疊出了可笑又有趣的畫面。在伍迪艾倫的回憶世界,彷彿全城都對他友善有加,連時間與空間都要為他誠實以對。
安妮霍爾獨樹一格的搶眼男裝,就能一窺她妙不可言的作風。
在這部半自傳電影演出的伍迪艾倫與黛安基頓,大螢幕永遠保留下了兩人年輕時的模樣。
曼哈頓(Manhattan)
一位喜劇作家因為妻子愛上女人而離婚,現在與十七歲女學生交往中;跟他常打網球的同好在感情上好不到哪,身為有婦之夫卻開始外遇。起先他對球友有外遇的對象不以為然,認為這女人嘮嘮叨叨自命不凡,然而不自覺間兩人被彼此逐漸吸引。如同片名,這是個發生在曼哈頓,屬於曼哈頓的故事。
對我個人最難解的一部伍迪艾倫電影莫過於此片。
電影裡面有太多我不熟悉的人事經驗:不惑之年,愛情關卡,事業危機,生在社會無法抵抗人來人往的都會寂寞......這是屬於紐約人,屬於都會人,屬於社會人的故事,給這幾種人共鳴窩著的角落,卻無一是我所熟悉。等年事高些我在回頭看這電影吧...
金髮年輕美女,搭配上一個囉唆老頭,彼此對話浪費片長,這公式在他的電影裡出現無數次,我相信這部曼哈頓是創下這個經典公式的始祖!70年代看來離我們很遙遠,當年進電影院看這部片的觀眾會知道再來30年他們都要看伍迪艾倫從老變更老,還「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的一再重複這招嗎...
我最喜歡這部的開頭。短短幾分鐘旁白,道盡曼哈頓在主角看來是如何的複雜,有機,多元又多彩。
「第一章,他熱愛紐約,過分美化...喔不,是浪漫過頭了。對他而言,這個都市隨時沉盡在爵士樂中...」
「不對,重寫吧。」
「第一章,他熱愛紐約,如同往事,他對曼哈頓存太抱幻想:忙碌的交通,繁忙的人群。對他而言,紐約充斥美女與痞子...」
「不好,沒啥格調。重寫吧。這次要有深度。」
「...第一章,他熱愛紐約,在他眼底,紐約象徵現代文明的沉淪。投機心態的充斥,期望不勞而獲的人們,讓這城市...」
「不行,太說教了,不會有人愛看說教的。」
「第一章,他熱愛紐約,即使那象徵著現代文明的沉淪。毒品,音樂,電視,暴利,垃圾,充斥在水泥叢林之間...」
「太憤世紀俗了,不好。」
「第一章,他是紐約的化身,隱藏在黑框眼鏡下的是他魅力十足的豹眼...」「喔,寫的不錯了。」
「是的,紐約,是屬於他的都市。」
我們看不到最後作家老兄寫了什麼樣的第一章,但其實他也什麼都寫完了,不是嗎?
導編演三位一體的年輕伍迪艾倫。
片中角色老愛談紐約是個顏色有多鮮豔的都市,本片卻以黑白方式拍攝,開了個大玩笑。但即使如此,這部片還是很美的。
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1920年的百老匯競爭激烈,年輕劇作家大衛找不到下一個贊助自己新戲的機會,過著鬱鬱不得志的生活。某日,一位黑手黨老大找上戲院,願意提供大衛新戲的資金,前提是要他的情婦在裡頭擔任女主角的地位。大衛勉為其難接受條件,招募戲祖準備大顯身手,但個性十足的演員們一開戲就有停不完的問題!資深女配角勾引大衛企圖加戲,囉唆的男主角,大衛女友的抱怨,問題接踵而來,但最奇特的問題在於黑手黨情婦身邊的保鑣,他看不下去這樁爛戲而插手...
在我看過以創作者為對象的電影之中,這部絕對會是最有趣的前三名了,讓人大呼過癮又韻味十足!隱藏在誇張玩笑下的創作理念對峙,也以完美的故事方式做了一場有趣的辯論。
《百老匯上空子彈》(以下簡稱《百》)是個典型的黑色喜劇,以黑手黨與劇作家難以搭嘎的趣味構成了故事中處處讓人難料的意外演出,繁多的出場人物即使戲份少也有戲味十足的演出,從Dianne Wiest在片中排除主線之外的演出仍獲得奧斯卡賞的肯定,劇情編排的不含糊可見一般。
《百》同時也是導編伍迪艾倫最擅長的中產階級眾生相的故事,不同以往的只有兩件事。一是,這次故事發生在1920年的百老匯,明顯多了僅分對往日時代的緬懷,好似他在《那個時代》(Radio Days)緩緩道來,對百老匯群星聚集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二是,這回他有位共同編劇--Douglas McGrath,兩人合作出了伍迪電影少數不那麼囉唆,不往觀眾腦門拿報紙的爽朗成品。日後兩人也合作了《好萊鎢式結局》,但並未比《百》有趣。
位於眾星之中的兩位主角都是劇本家,指導出片中從未提及內容的百老匯新劇。
一位是是大衛,無庸置疑他是這場戲的導演兼編劇與演技指導。令一位則是契奇,黑手黨情婦的保鑣。當觀眾從開頭半小時的故事走向看著大衛忙進忙出時,契奇只是連配角都不算的跑龍套,是背景版,直至故事中間才措手不及的插入故事,逐漸加重份量成為另一條主線的要幹。
第一位主角:百老匯編劇家大衛。
大衛開場的故事是關於才華,愛情與理想的挫折。
伍迪艾倫在《曼哈頓》說「創作,是運氣」,在《百》裏這句話押在大衛的心頭,沉重勾著他拍戲至終。觀眾在開頭虧見這個人在咖啡館與家中書桌來回往返的生活方式:年輕無成,戲不賣座,大衛認為只是暫時的現況,環境不理想罷了。大衛在咖啡館可以跟同樣懷才不遇的朋友們抱怨,認定自己前兩部戲的失敗是演員詮釋失誤,以此聊賴;畢竟偉大藝術家總會受處種種壓力,古往今來,大衛等待下一個機會:有原則的機會。
機會來了,但不是大衛想要的狀況:他被要求黑手黨情婦要擔任女主角,而那個情婦甚至搞不清楚主角配角差在哪裡。
戲開拍了,他原以為除了情婦以外都很完美的演員陣容,運作起來也摩擦多多,排演進度一直拖延。情婦帶來的保鑣更是糟糕,他只在彩排場子旁邊參觀,卻成天大言不慚批評自己的戲劇繞口又沒亮點。大衛很苦惱為什麼不能由他的意思來呢?我苦心經營的劇本會不會被這些來亂的傢伙毀掉精華?大衛的煩惱很快就換了方向:保鑣契奇開始擅自修改劇本。
所有人都稱讚大衛的劇在修改劇本後開始好看起來了,包括大衛本人--因為這不是他寫的,而是契奇每每暗中修稿的結果。這外行人沒有任何文學背景,但總能切中要害,洞悉人情,讓大衛又嘔氣又為難!同時間.他與女配角的演員發生一次又一次的關係。女演員對大衛沒有愛情可言,她僅是盤算著要這位「天才」劇作家替過氣的她增添更多戲份,大衛卻渾然不知,沉迷在女演員文鄒鄒的甜言蜜語與知性外貌之下。
故事在此轉了方向,改由保鑣契奇演出了主角的身分。
第二位主角:黑幫保鑣契奇
一開始,契奇真的無足輕重:黑手黨情婦身邊總帶著個司機,如此而已,所以當我們無視他,把焦點放在大衛等人在舞台的彩排情節上時,這位保鑣也悄悄坐在空椅子上作著他的工作。契奇壓根子不想做保鑣這種低下的任務,他更想打打撞球甚至開槍火拼也好於當個蠢女人的護衛。無聊的契奇在舞台下坐著,觀看大衛荒腔走板的彩排,他是與我們觀眾在同樣的視點與立場,看待大衛的鬧劇。
日復一日,終於看不下去大衛劇本的他跳下來替大衛改了些對白。從此不一樣了,契奇還是天天在戲台下看彩排,但他再也不是觀眾,而是隱形的導演,關心起這樁爛戲如何可以更好。大衛在他看來是只活在咖啡館,毫無歷練的小鬼,他希望看到的是更有生命力的對白,更有趣的故事。契奇與大衛協議合作,讓他更動劇本,名字還是掛大衛,此時主持百老匯劇的已是契奇越發成長的驚人天份。
契奇是隱世不出的海明威嗎?
不,他只是個義務教育受過點寫作教育的普通人,從未以創作者為目標。契奇一眼就看穿大衛與女演員有染,也發現情婦與男主演有一腿的嚴重狀況,但此時他更開始發現件事:他開始無比厭惡這個情婦。
他早已看穿她的俗,但他感受到這個女人是破壞了整齣劇的關鍵,只要她再就無法讓戲劇演出完美。一開始鄙棄大衛堅持的契奇,如今與大衛有了同樣的念頭。
彩排完成的戲劇即將上檔,大衛與契奇則各有各的轉變,故事進展到這裡,收回了所有伏線時,某種改變已經避不可擋。劇情在此急轉直下,當戲中戲上演之際,戲外的百老匯也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
兩人越加頻繁的討論劇本細節,分不清楚這是誰的創作了。
這個故事處處有著對比:黑手黨與戲團,戲外的電影與戲內的舞台劇,有天份的外行人與沒天份的內行人,無腦卻擄掠男人的情婦與狡詐卻失婚多次的女星,當然還有...現實主義者變成創作家的契奇,與理想主義被打個粉碎的大衛。
搞笑演出撥去了《百老匯上空子彈》探討問題上的沉悶,而在故事最後保留了嚴肅的那一面。失去了天才的自知後,大衛反思了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什麼樣的人,他問著:什麼樣的人才能自許為藝術家?他的答案是:逃避生活的那個人,就是輸家。於是大衛轉念退了休,回到老家成為老師。他是對的人?沒有答案。他是在逃避嗎?或許如此。也許只有創作至今的導演兼編劇,可以稍微理解這個人生選擇的份量與內涵了吧。
《百》的對白也值得一提。不同於導演往常的電影中總會看到在人物對白背後那隻手,直指捏著讀者鼻子罵的玹外之音,這一次的出場人物發自角色個性之上,淋漓盡致的彼此溝通。三人以上共處的戲通常難寫對話,伍迪艾倫高甘的語言能力輕易跨越了這個難關,讓五個,六個演員在同一個場景出出入入,彼此打斷彼此的對話卻又能夠銜接,有趣生動。戲外如此,也難怪戲內主角總嚷嚷對白的重要性!
本片我最喜歡的一幕。
契奇坐在觀眾臺下黑影的角落,冷眼看著演員彩排,直到他看不下去為止。表面上,契奇是以保鑣的身份看守老大的情婦不被刁難;但仔細端倪一下這個座位的編排,契奇看到的舞台恰好就是我們觀眾看到的彩排過程;在故事的前半段,契奇其實是與我們觀眾站在同樣的角度「看戲」。
二零年代百老匯的魅力,連強調活在當下的伍迪艾倫也不可免的著迷。
踩著敵人屍體往上爬的殺手生活與執筆創作,契奇活在一種毫不搭嘎的生活方式之中。
伍迪艾倫擅長的多人多角對話總能帶起故事高潮,在《百老匯上空子彈》更是大展手腳,十幾場異人異事湊在一塊兒大吵大鬧。
黛安蕙絲(Dianne Wiest)在片中演出了花言巧語的女演員,毫不害燥說著包夾著蜂蜜的謊言。此片為她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賞,然而本片實質上她就是女主角了,大衛的女友出場不到十分鐘吧?
大衛與契奇在撞球館討論劇本,也討論對未來的看法。
顯然兩人是完全不同階級的角色,卻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彼此影響。黑幫變成作者想怒力讓作品變好,作者卻開始自暴自棄質疑創作的意義。
好萊塢式結局 (Hollywood Ending)
(本篇原案在一月底寫成,因主題放在這個伍迪艾倫串燒比較合適,轉移於此。)瓦克斯曼是個過氣潦倒的美國導演,他曾經拿下兩座奧斯卡賞卻風光不在,還與事業夥伴的前妻離婚.有日他收到一份突然的新工作,他將有機會執導六千萬美金製作的院線大片!這無疑是讓他事業重飛的最佳機會,問題是這份工作是他前妻的新丈夫所託,面對新老闆是曾經的情敵的窘態下,瓦克斯曼還發生了更糟糕的狀況-他眼睛突然瞎了!瞎子怎麼可能執導電影?為了新的未來,老導演硬著頭皮與盲眼上工,引發了連串災難......
伍迪艾倫於2002年執導的喜劇片,這位美國電影泰斗以身兼導編的作風聞名,此片更親自下海擔任了男主角一職.可以看地出來瓦克斯曼有多少像似伍迪艾倫本人的地方:他神經兮兮,他離婚好多次,他拿過兩次奧斯卡,他的電影評價參半等等。
伍迪電影都是喜劇,只不過素來諷刺,他的諷刺知性但不尖銳,你可以感受到他對時事濃濃的不滿,聽完後卻不會為此感到罪惡感與不舒暢(想想看過"血鑽石""唐山大地震"這類輿論電影時總會油然興起的那股兒雞皮疙瘩)伍迪電影這種不會讓你想會兒才懂,也不願意讓你懂會兒後再想的知性作風讓他被視為美國少數有知識份子架式的電影人--儘管伍迪最愛在電影裡调侃學者與作家的嘴臉可笑。
《好萊塢式結局 》情節直截,眾人嘻笑怒罵到了故事收尾,正如標題是個結局美滿有如好萊塢造夢電影的故事:前妻在拍片途中體會到了她仍舊愛著瓦克斯曼(儘管讓人難以理解...她到底是愛著這老頭有創意的導演天份還是有創意的發瘋方式?)而眼盲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怎麼會好看呢?想當然爾被眾人噓爆啦,正當瓦克斯曼想跳樓自殺,經理人卻帶來了好消息:這個世紀大濫片在美國惡評不斷,在法國卻被評選為美國五十年來最偉大的電影!法國是電影的起源處,也是新浪潮電影重鎮,從此在新浪潮聲譽響亮 起來的瓦克斯曼當然高高興興的打包去法國拍新片了,擁著深愛的妻子與重啟的事業,男人所求莫過於斯。伍迪艾倫對法國另類的愛評讓人會心一笑!
現實中的伍迪艾倫拍完此片後也遇上了頗像電影內的際遇:他幾年後被美國環球影城停止合約,五十多年沒離開紐約的他開始在更喜歡他的歐陸各地繼續拍片,西班牙與法國首相甚至爭相邀請他進餐,可見重視;前年他在法國拍攝了《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為他拿下了生平新的一座奧斯卡,顯示了寶刀未老的功夫。
今年年初,伍迪宣布要回到他一生矚目的紐約重拍新片,堅持不退休,一年一部新戲的老伍迪究竟會在新片裡怎麼反諷自己這幾年的歐陸行?我更在意的是,他願不願意再度演出自己,讓觀眾重溫這位台上台下如一的囉唆老頭?
今年年初,伍迪宣布要回到他一生矚目的紐約重拍新片,堅持不退休,一年一部新戲的老伍迪究竟會在新片裡怎麼反諷自己這幾年的歐陸行?我更在意的是,他願不願意再度演出自己,讓觀眾重溫這位台上台下如一的囉唆老頭?
左邊即為伍迪艾倫,招牌造型三十年來如一日。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
發生在義大利羅馬市的四段生活插曲。
出名建築師跑遍世界後來到羅馬尋找過去暫居於此的回憶;自美國遠渡來羅馬嫁女兒的老年劇場總監碰上不市出的好歌喉親家;新婚夫婦約好在餐廳與親戚見面前夕走丟被誤會亂點鴛鴦譜;平凡上班族有日毫無預警被媒體鞏為「素人明星」,在羅馬莫名其妙一炮而紅。 不同的時間,異國的人們,彼此互不見面下在羅馬各自遭遇了小小的奇妙經歷。
伍迪艾倫歐洲愛情系列第五作。
若說2011年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是用了法國的輝煌歷史點綴了巴黎這座都市,讓上個世紀的藝術家們還魂登台,那麼2012年的《愛上羅馬》就是用了義大利的電影體裁,將導演喜愛歐洲電影的心情無所不在的表達在電影無形的鏡頭畫框之中。《愛上羅馬》多了導演貫來的酸,餘味上就失之《午夜巴黎》,而且糟糕的多。家母看完《愛上羅馬》後滿感冒的,還說了:「阿伍迪艾倫的電影永遠都長那樣,看完那些大牌登場,就看完了啦,我在也不會看他的任何電影了!」如此重話。
四段小故事開始時都相當有意思:我們看到了年少輕狂的草率與中年人回憶青春,也看到無所不用其極鞏新人的腦殘媒體與失去名氣後剎然若失的過氣者,四段故事間都是獨立的時空,卻又彷彿能夠巧妙的對應,拾起,拼湊成一張發生在古老羅馬城的現代文明大觀。收尾上則顯的有些草率:不消說,作為高潮收尾的素人歌王登台,老是反反覆覆拿淋浴這個梗來充時間,最後卻急轉直下幾句對白就草草了結了這個段落,進入電影結尾。
讓我想起上個月看的電影《雲圖》(Cloud Atlas),多元時空下發展多個故事,擺放在同一部電影150分鐘內,接連看時有味道,離開戲院後回味才會發現每個故事抽離開來都僅有普普的水平。《愛上羅馬》經營獨立小故事的能力精湛於雲圖的多,也不淪為炫技,只可惜到了電影中後段毫無轉折就平鋪直敘的到故事結束,有如交代了事一般。
在午夜巴黎故事的最後,主角雙雙在雨中漫步,看到那幕我有的是一骨子聳上心頭的愜意,在《愛上羅馬》我則看不到這樣的滿足,相對的,覺得電影也該收一收準備收尾了的掃把頭心態多了許多。結尾,真是美中不足阿。
伍迪艾倫在片中飾演...恩...演出伍迪艾倫這個角色吧?
他演誰都不重要,反正那個角色一定都是他寫來讓自己有機會登台的手段罷了,‵編劇兼演員的特權,跩吧?看他囔囔著退休就是死亡,我就很確定他一定是在寫自己...
美國建築師的故事一篇眾星雲集,男女老少都是我喜歡的演員。這個故事大加玩弄了巧妙的後設,實際上老年建築師根本不存在,這整個故事都是他回憶青春往事的「假穿越」,所以當老年與青年對話時,對白顯露出來的閱歷對比就格外有趣了。
演完《鴻運當頭》,《全面啟動》的艾倫佩姬這次飾演很會勾引男人的假文青少女。有人說這張清純的臉搭配上這麼狐狸精的角色,更顯魅力,真的嗎?...
這部有許多義大利演員客串,我一張臉都不認識...除了這位Roberto Benigni ,他就是美麗人生的那位主人翁!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
十四世紀中葉,延續百年之久黑死病,在歐洲快速漫延,隨時奪走人命。死亡不時出現在四周,又不知何時會臨到自己身上。
騎士布羅克參加十字軍東 征歸來後,發現祖國被瘟疫吞噬,而東征的行動也是一次十足的虛妄之舉。他在海邊遭遇了死神。他提出要和死神下棋。因為感覺到生命的虛空和上帝的飄渺,自己 的生命似乎毫無價值,於是他說"我要利用這個緩期,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
在之後的旅程中,他和他的隨從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物:頹廢、墮落、殘忍、憂鬱、 禁慾、狂野、猥褻、神祕、邪惡、虔誠……而死神在他的整個旅行中如影隨形。
為文嚴肅而不晦澀,詞章細膩而不矯情--《第七封印》是少數在IMDB這樣似乎「俗氣」以青壯中產階級男性為主要投票者--的電影排行榜內能長年盤據8.3分的藝術性電影,而且還是1957年的老片,主因或許能用這兩句話來有所形容。
片名「第七封印」出於新約聖經的啟示錄,末日來臨七個印記的典故。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以這段話語形容故事背景裏哀嚎苦難的人間地獄之景象。
故事設定於黑暗世紀,十字軍戰士與隨從結束戰爭回到祖國,眼前瘟疫遍佈,眼前又有與死神下棋還命的恐懼之下,兩人四處漫遊,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們。接下來短短九十分鐘,導演帶領我們觀眾看見了人性最複雜,最細分,喜與樂混而唯一呈現突顯的人間地獄眾生相。
宏觀看來,騎士與隨從遇上的每個貨色幾乎不是好傢伙,他們背負了上帝(也是編劇)施降人間,人類必有的深重罪咎。
燒死巫師的暴徒追殺騎士的見義行為,投機作態的商人嘲弄騎士的單純,一路上,騎士每每質問:上帝在哪裡?犬儒的隨從則回話:不會在你我之間吧。
是的,旁觀的騎士有資格譴責嗎?不是,騎士一次拯救要被村民暴行姦淫的婦人時,心中有同樣的邪念,只是礙於場面才作罷--連高舉上帝之旗的人都有軟弱,全片基調沉浸在沒救的氣息久久不能浮起。
《第七封印》絕對不僅是個中世紀史實的故事,而是以中世紀假想成末日,以活人在世的狀態下,由死神代行審判人類即將入土的靈魂。
故事中,致命死神常伴騎士左右,無所不曉的它總在事件告一段落時出現,質問騎士遇上的形形色色人們。這些人不僅有人格,也是隱喻了自古到今的種種人生觀點的化身:
騎士的隨從,無庸置疑是犬儒在玩樂人間;
鐵匠,代表樂觀卻無知;
單純的馬車夫婦,宗教虔誠者;
從片頭到片尾不發一語的無名氏女子則是逐流世間的貨色。
這些人親眼見到死亡後展現的掙扎,背叛,不解與求饒,也正是死亡張開嘴向各種人類對答的過程。
故事結尾,騎士回到城堡,馬車夫婦在故事一開始的海灘漫遊,遠遠見到了這一幕景象:
老公喃喃自語:「看哪,死神要他們手牽著手跳著舞。」熟知結局發生什麼的我們則不盡然如此想。毫無駭人意圖的電影,在這幕的那一瞬間讓我背肌發涼,冷汗不能自主的狂下。
我想我一兩年內都忘不了這場「開心的舞蹈」了!
片中諸多場面的黑灰白之間都經過細膩的安排。
近幾年,數位修復技術可以讓黑白電影重現彩色,風行過一陣子。然而有些黑白片在黑灰白上有別具匠心的苦心,不該輕易數位修復。《第七封印》尤其如此,它的精緻程度讓人讚嘆,但不該開放其他色彩入場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基調需要灰茫茫的海灘與黃昏,襯托出死神在灰色世界意義非凡的黑色身影。
死神擬人化成為演員演出的戲碼是舞台劇的拿手好戲(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在舞台劇也有心得),影象畫面不比戲團舞台,充分利用媒介差異的結果是死神得以誇大。
長方形的螢幕框架下,僅幾呎半長的袍子可以輕易橫跨畫面的一半,以佔據畫面的一大團黑色讓人窒息,比城堡還讓觀眾顯起巨大。在鏡頭魔術上,《第七封印》死亡意象真真切切的成了無所不在的窒息力量。
死神無所不在。
[小說]
鐵鼠之檻(鉄鼠の檻)
京極夏彥著
「百鬼夜行」系列第四部。
中禪寺秋彥受邀去箱根鑑定出土的珍本,意外得知當地發現了一座古老禪寺,來歷驚人,在江戶以後就再無野寺的日本又如何能隱藏古廟上百年之久?同一時間,中禪寺敦子也來到箱根,在採訪途中下榻旅館出現樁奇案:和尚以坐姿憑空出現庭院,且斷了氣。難解的殺人案件與古廟,這次的京極堂以禪宗思想為背景,上演一場發生在寺廟文化下的獨特怪談。
這集的關口與中禪寺秋彥真的很「基」。
你們都三十幾歲的大男人了,為什麼出門旅遊還要找老婆當藉口躲躲閃閃的啦!有家室的人在旅館卻是安排兩男兩女的睡法,觀察對方的浴衣穿法,真想告訴他們,現實中有家室的同志也是這樣把老婆當煙霧彈的...你們不怕人誤會就繼續吧...
這是讓我對這系列的推理要素又重燃信心的一集。
在系列第三作《狂骨之夢》後我還以為這系列就要淪為僅主打人物獨特性格,賣賣人設就交差小事的小說,真是多心了,這回的《鐵鼠之檻》(以下簡稱《鐵鼠》)可說是在娛樂性,推理要素與實驗性上都特別精采的超級傑作!
系列人物除了木場外都在《鐵鼠》到齊,一如往常大吵大鬧到處鬧場,京極堂的朋友們可真是到哪都有砸場的氣勢啊。不過這回可是踢到鐵板了,這次的懸疑殺人案件發生在深山,而且發生在一個禪寺,這點讓京極堂顧忌不已。禪寺有什麼特別的?熟悉這個系列作《魍魎之匣》《狂骨之夢》等等的人不難想像,接下來就將是作者針對禪宗文化,寺廟與民俗學的又一場宏論。
為了追查案件真相,主角一行人與警方入主了寺廟進行調查,不料殺人案件再度發生,而深山遠在境外的距離造成眾人難以往返。如此典型的「暴風雨別墅連續殺人事件」的趕腳,這系列是很難得有這麼正統的懸疑故事舞台了,在進入寺廟後,一次又一次的殺人事件發生,但是是在很合理的情境下發生,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也沒有敘述性詭計的空間,我幾乎以為這是要京極堂改當金田一耕助大破惡魔寺了。
妖怪呢?妖怪在哪?標題的妖怪「鐵鼠」怎麼辦?
這次《鐵鼠》不玩情節變化的京極夏彥,改在「動機」這塊下手了。或許有人記得,在《魍魎之匣》京極就已經對追探兇手動機的行為不置可否,有著偏激的發言。這次所謂「沒有不可思議的事」(即使表現上扯到不行)的要素就是犯人與被害者的動機別出心裁。
對於和尚而言,正常人的社會裡不會有打坐,不會有公案對答,也不會自耕自足;長年隔離在社會之外追求悟道的和尚,他們為求道與佛學的追求,又豈是正常社會人所能理解?在故事中,警察百思不得其解的行為屢次出現,不在場證據與自私心難以解釋的行為模式,讓推理出兇手的過程屢遭困難;當答案揭露時,也讓讀者拍案叫絕。《鐵鼠》是只有佛門中人,浸淫在禪宗思想的世界才會發生的案件,絕非單純的宗教殺人能解釋。寫出這種動機方式的作者真是太會想了!
《玫瑰的名字》(Der Name der Rose)書影。
在附錄中把這本書比擬為東方版的《玫瑰的名字》(Der Name der Rose)。這個探討天主教組織的故事不論電影版還是小說原作版也都是值得大書,雅儒共賞的鉅作,在此就肯痛略過吧!雖然兩本書在故事體裁上差距很大,但在寫作意圖上,我覺得這是很貼切的說法。這兩本書都是以固有文化下的宗教為脈絡,想充分挑戰一下有違常理的背景所寫出來的東西。
《玫瑰的名字》是談天主教與修道院,而京極堂《鐵鼠》則是東方禪寺的產物。日本人自豪於自己的禪宗遠比中印發達(這個說法...不予置評),認真研究在禪學下能有什麼伸展,方能寫出來的小說。我一向喜歡這樣的小說。
妖怪:鉄鼠
絡新婦之理(絡新婦の理)
京極夏彥著
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東京市區,連續殺害了三名女子,戳爛其瞳孔的連環殺人犯「潰眼魔」仍舊逍遙法外;千葉縣鄉間,女子貴族基督教學校有瀰漫著種種流言,深夜在校園徘徊的黑色聖母,許願即會實現的殺人咒語,學生集體賣春……充斥了師生間不安的氣氛;千葉縣臨海的巨富織作一族當家猝逝的背後傳出了毒殺的陰謀論。看似毫無關聯的幾起事件,背後隱瞞著什麼隱情?
說起「百鬼夜行」這套妖怪推理系列的一貫公式就不能不讀這本《絡新婦之理》。
絡新婦,又名女郎蜘蛛,有蜘蛛姿態的魔物,絡新婦之理隱喻了書中錯亂複雜的好幾起刑事案件間有如蜘蛛結網般的關係:乍看之下獨立犯案,延絲而上會迸現出案件之間密集的關連,在蜘蛛網中心的兇手精心編織了這套犯罪之網。不止此篇,整套系列作都不脫離這個公式:在序曲出現好幾個案件,地方很遠,時間很長,配角們忙進忙出一番後,主角京極在作者安排的時間跳進來大喊一聲「且慢~」隨即又不慌不忙的把所有人聚在一起,用教學生的口吻侃侃而談這幾個案件有多麼關係緊密,兇手又多麼佈局深遠,以此達到驚嚇的效果。巧到讓人想大喊:這太扯了吧?怎麼會有那麼多次巧合?用慣了這套路後,對於兇手是誰怎麼下手,我也沒有興致去想,怎麼猜的到作者安排上達幾世紀的伏筆?
案件有如蜘蛛網,破案過程就當像似「抽絲剝繭」了:解的開,理所當然,解的妙,拍案叫好。網子越織越大,故事越拉越長,與之呼應的主題格局不變,尾大不掉的危機就越發明顯:《狂骨之夢》《鐵鼠之欄》開始過量的豋場人物,在《絡新婦之理》鄰近了臨界點,下一本《塗佛》雙系列就跨了出去而出局了,整本不必要的人物超載,讀起來吃力不已。也為《塗佛》後六年才誕生反璞歸真的新作埋下了前因。
織作一家的每位女子都是奇女。我同情織作碧,堅毅也剛強,擔下了父親的商場事業衝刺的同時不忘替女性自主權發聲,她肯定清楚這兩個身份會產生摩擦還是咬緊牙關撐了下去。勇氣是不分男人女人都會肅然起敬的品行,無奈最終拖累她的不是男人的眼光,同事的偏見,而是家族的束縛;外人可以批評,家人卻得終生在一起,這是她與大姐,母親,兩個妹妹都不被捲入的另一張大網子。
妖怪:絡新婦(じょろうぐも)
獨步代理此書時附贈的小卡片,讓讀者填空格進去,對於釐清故事架構大有幫助。
塗佛之宴 備宴(塗仏の宴 宴の支度)
京極夏彥著
「百鬼夜行」系列第六部。
在系列作中曾經出場的眾多角色一一回鍋,都不約而同遇上詭異的事件:中禪寺秋彥的出版友人懷疑爺爺失去了記憶,中禪寺敦子碰上了傳說中的預言師因而被抓殺,木場接到了一樁二十四小時都被監視的被害人事件,關口則被當成殺人犯遭到逮捕!
六個時間重疊,位置獨立的事件,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在背後作祟?
五十幾萬字的單篇故事!《塗佛之宴 備宴》加上《塗佛之宴 撤宴》,從早晨開始翻閱,讀完天都要亮第二次,休假日完全泡湯了。
第六部《塗佛之宴 備宴》(以下簡稱《備宴》)與第七部《塗佛之宴 撤宴》(以下簡稱《撤宴》)從書名就能得知故事上有所銜接。
《備宴》收錄了六個短篇,扔出謎團,為下一章節丟出伏筆。這種劇情有酷似第三部《狂骨之夢》之處,但更為宏大,狂骨僅僅只有該書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這回的備宴則連狂骨在內的所有故事都牽扯進去了:姑獲鳥之夏,魍魎之匣,狂骨之夢的人物依序出現,聯繫最多的是絡新婦之理,較為無關緊要的是鐵鼠之檻,無一遺漏。《塗佛之宴》雙重奏替這系列做了一次簡單的總結。
書名妖怪的塗佛首次沒在書中登場,取而代之的是:野箄坊 ぬっぺっぽう,嗚汪 うわん,咻嘶卑 ひょうすべ,哇伊拉 わいら,休喀拉 しょうけら,歐托羅悉 おとろし這六個妖怪。...我聽都沒聽過!日本人熟悉這些妖怪嗎?至少書中人物聽到也是很陌生的,有點心安了。其中咻嘶卑常與河童搞混,哇伊拉甚至連文字記載都沒有,這種莫名其妙的妖怪拿來入題,完全是給作者/京極堂有囉哩叭唆的空間來拿來大寫特寫的吧!
這六個妖怪加上塗佛,塗佛之宴兩冊前後登場了七種妖怪,八個神仙,異常的充實。哪八個神仙我就不先說了,這集新登場的妖怪研究家多多良專門研究中國大陸的妖怪,所以這集開始陸續有我們也熟悉的中原典故啦,風土名情之類的寫入書中了。故事背景是二戰後,對於多多良感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顛覆傳統政策讓人憂慮」,身為華人實在感觸良多......多多良之後也在短篇回數活耀著,個性沒有本篇如此囉唆,反倒很感情用事。
我失望的是主角之一的關口在這次完結篇完全沒有出力。儘管他自卑,缺乏自信,沒能養活自己,在博學的朋友前抬不起頭來,但他從沒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很有表現,就做出些多餘的逞強讓自己受傷。(《鐵鼠之檻》的警官山下就是這種人了,後果眾人自知),這次被抓去不人道拷問,搞到精神崩潰,看了讓人不忍,本書唯一的第一人稱視點撤出了故事也讓我感覺少了些什麼。
然後,讀完四本塗佛之宴,我很確定我非常討厭...榎木津禮二郎。大家認為他的能力方便嗎?他是超人,又帥又有錢,體能過人,頭腦一流作什麼都成功,還有看透記憶的超能力,但個性讓我不敢恭維到了極點。榎木津的自私遠比關口與京極堂嚴重多了,他壓根子認定世界要繞著他轉,不高興就睡覺,興奮了就辦案,像小鬼一樣幼稚。
在書中被害人只要稍微天真就會吃足虧,送出人頭也再所難免,榎木津卻不會,因為他是主角!從作者開頭給他差別待遇,所以為了配合他的低能舉止讓大家心智降低,還得為了榎木津出場所以製造一堆幸運的巧合.....看了就不痛快。
到了《撤宴》,榎木津的鬧劇到達巔峰,一個人打幾十個人幾百個人?要我相信從不學武不練身體的榎木津靠天份打架超強,愚蠢斃了。
塗佛之宴 撤宴(塗仏の宴 宴の始末)
京極夏彥著
「百鬼夜行」系列第七部。
接續第六部《塗佛之宴-備宴》 的情節,看似無關六則事件隱藏著龐大的陰謀而互相串聯起來,盯上了戶人村土地的各路人馬鼓整旗誌準備大肆入侵,巨大衝突將降臨在一度消失的神秘村莊上。令一方面,捲入這場騷動的京極堂等人也預備大幹一場,然而核心人物京極堂卻隱瞞了什麼......
催眠術真是壞了整鍋粥。
就算是鋪陳了四冊的最終大決戰,我還是要說:催眠術放在一個滿載推理元素的故事內,簡直會遭天罰。
在第二作《魍魎之匣》,京極堂就有過超越時代發展的生物學知識作為謎底的前科;但那只是僅僅一個人僅僅一次的奇蹟大法,在這回的《塗佛之宴 撤宴》卻是極近瘋狂的使用了催眠術作為解釋劇情不合理情的答案。想用就用,哪都能用,用完再用,大家都會用,用上幾萬次照三餐對同一個人使用......每樣都來了,這哪招阿?催眠可以輕易打破推理小說「人物視點不對讀者說謊」「時間地點至少要有過可信的時候」的禁忌,也不合京極堂表面民如實則科普的傳統。
京極堂系列時常暗渡陳倉了許多後代的理論進入這個以二戰為背景的小說中。在初作《姑獲鳥之夏》就可一窺。京極堂侃侃而談人類對資訊獲取與傳播的基礎在於信息處理機制,透過獨特個體,將幻覺信以為真也是合乎常理的事情...論調活脫脫是Cognitive Science了,在70年代方才普及的跨領域學科阿!
京極堂超越了二戰日本的格局與學識沒有不好,沒有這些,故事不會那麼有趣,聽他奇案解釋清楚,反而更加有意思。但是洗腦?現實生活中的催眠技術尚且無從的技術,如此正當的被拿來當成好使的手法,事後也不琢磨有什麼來歷,太荒唐了。
聽過一些對《撤宴》的想法:以前的故事是京極堂把人洗腦,這次是所有人丟下了京極堂被別人洗腦,聽起來沒有錯,但可真夠喜感的。洗腦,催眠,為什麼要有這種招式才解釋呢?就算不用幕後人設計,這系列的巧合也其實夠多的了,沒看到關口就是太巧連續被捲入五樁命案而入獄嗎?
我們還是撇開洗腦吧......
這系列作在《備宴》可算是作了個大清算。該死的死光了,前面牽牽扯扯的案件斷個乾淨,人妻朱美十成不會再出場了吧,至於《備宴》表面上的主線要幹:中國八仙家族,不過是為了渡出偵探宿敵這個反派光榮登台的序曲;讓已經稍嫌複雜的故事出現能操弄洗腦術的宿敵,是否會影響日後故事的知性?見仁見智了。八仙祝壽這典故應該是少數我國讀者可以先看出來的伏筆了。
不可否認《塗佛之宴 撤宴》聲色娛樂性很強,眾人花盡氣力起鬨的萬人登山大會戰,有打鬥,有叫囂,有對峙,有驚險,刺激份量大到讓人飽足,少見這系列會花費如此多篇幅在這些東西上。只是在京極堂向來自豪的倘佯在知性之海滑水的樂趣,這本就相當不及格了...
關口從頭被整到尾,她老婆還真冷靜...而且她也知道會出手救關口的大概也只有京極堂書店的人馬了。京極堂雖然臉繃成那樣,其實頗有人情味的,只是都在小細節上發揮了,他跟關口才真的是可以稱呼彼此朋友的關係阿,某偵探真的就是把關口當外人...
妖怪:塗仏
道教八仙: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鍾離權、曹國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