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on
《好萊鎢式結局》(Hollywood Ending ),2002:導演瞎,影迷癡



上週跟我朋友金晞楨出去吃消夜。
閲片上千的她在席間說:「我沒有看不懂的電影。」
我震驚至今。

這輩子到現在,我短暫又零碎的影迷生涯的閱片量至多才五百片,其中還拿童年看的神奇寶貝數碼寶貝電影版充數。在這五百片中,有好多片我是看不懂的。
我看不懂的電影,多到值得開一張清單。我一直想把這清單印出來貼在牆上,提醒自己許多這諸多看完不理的不良紀錄。

看不懂電影,有很多種可能。


有的片,我看不懂的是表面,看不懂那些敘事的詭計遊戲。



第一次看《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的朦朧記憶仍在,對昆丁導演的口白設計著迷,以至於我不忍承認自己從沒搞懂,餐廳搶劫事件是在山謬傑克森吃漢堡以前還以後?


這份漢堡實在該列入影史最勾人美食之一.....


在還不知道庫柏力克對蓋瑞奇的影響前,《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複雜到當時的我一度考慮拿出筆記本抄錄人名人臉來理解群像演員們的移動;不過對岸山寨後的成品《瘋狂的石頭》我卻理解迅速,不知為何?


不過蓋瑞奇也有所本。
犯罪者群像劇的概念普遍公認被自於《殺手》(The Killing)這部60年代的黑白電影。
導演庫柏力克可能是電影史極少數能用偉大來形容的人物,拍攝這部劃時代的的電影時,他才28歲!


諾蘭以敘事剪接一砲成名的獨立製作片《記憶拼圖》( Memento)藉由回想這個機制,把真與假弄到錯縱非凡的地步,之後降低了錯綜格局的商業合作片《全面啟動》(Inception)則保有了提供榮格學說介入解讀的空間,結果上,一層層夢境彼此的觀連亦是燒人頭顱。


《記憶拼圖》,回憶引爆之陰鬱。

《全面啟動》,夢境催化之朦朧。



《汪洋血迷宮》(Triangle)則是少數以感性直覺猜到理性結構的電影,與其說是導演釋放了太多暗示,不如說是我隱隱覺得「大循環包含小循環」的感覺很美夠美,導演不會錯過編織出這一層知性絲巾的機會。


天下之大,無處能藏。
《汪洋血迷宮》是浮於海面的無間煉獄。


最近一部費我解思的電影則莫過於挪威電影《盲》(Blind),集前幾者的詭計之大成,活似編劇拆來折磨影迷的期末加開作業。


看完《盲》,會讓觀眾感覺自己也活像個盲人。








有的片,我看不懂的是內在,看不懂那些流淌在鏡像上的迸發情感。



才子導演多蘭與我同齡,但他二十一歲拍出的《幻想戀愛》(Les amours imaginaires)我是一幕都看不懂,除了此人沾溺於打造加拿大的重慶森林的意圖外,此片想談的傾幕已經毫無印象。


介於單戀與想像的愛情,會是一場《幻想戀愛》嗎?


伊朗電影《在海灘的那一天》( درباره الی)擁有出色至極的懸念建構,能逼觀眾直到結局錢都還在猜測女角伊麗的生死,不下許多商業大片,然而我卻無從進入伊麗的男友從甜蜜的未婚狀態瞬間得知女友疑似外遇然後橫死是甚麼滋味。那種情緒太過突然,我僅能從演員的哭嚎逆推悲愴的幅度。



在海灘上遺留的是....秘密,秘密與更深的秘密。



年初的《再見溪谷》(さよなら渓谷 )描寫的強暴犯與被強暴者的細節,不該以道德二元的方式去解讀,卻又不得不以犯罪雙方的立場去切入,究竟這件事情的真實是甚麼,我極欲得知。


戲中人皆想向昔日告別的《再見溪谷》


即使我很喜歡且總能速速意會到伍迪艾倫筆下的機智,卻不一定看不透得了伍迪在機智底下的激情,《安迪霍爾》( Annie Hall)為什麼在愛情的盡頭是彼此理解後分離?至今未解。



《安迪霍爾》說的是機智的男人與獨立的女人。


當然,最極致的難懂,自然是故事情節本身就深耕於種種符號隱喻與學說架構的高聳山丘上的電影, 幾乎丟棄所有原作人物的《攻殻機動隊2  INNOCENCE成為了押井對全民世代的概念劇,我們觀眾如果不費勁爬坡,便連跟導演看到同一幕景象的資格都沒有。


自溺的高峰,亦或自我的確立?
押井守的《攻殻機動隊2 INNOCENCE》評價爭議不斷。







有的片,我自以為我看懂了。過了幾年,回頭重看,才發現自己從沒懂過,而且可能還會繼續不懂。



直到看完小說,我才恍然大悟《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原來也可以是一則改版創世紀,就像我看完《鬼店201號房》才恍然大悟《鬼店》(The Shining)有如此多的疑雲可供探究。



憑藉著《2001太空漫遊》拍攝於登月之前的恐怖事蹟,此片注定名留影史。


幾年前,我以為我看懂的《自由大道》(Milk)不過是個政治立場正確(挺同志)方能得到好評的應酬之作,還沒真正從生活中體認到,米克的選擇不只是同志議員的抉擇,也是每個在事業志業與家業三頭燒的凡人皆會面臨的說不出的苦。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自由大道》,裏頭的同志歧視問題,隔了四十年後的今日改變了多少?



岩井俊二的《情書》(ラヴレター)曾是我懷春少年時的夢,隨著時間流逝,當年覺得美好的藤井樹那一股兒不敢說的含蓄情懷,慢慢被我理解成了不只不敢說,還是不能說的複雜情愫。


大家應該都知道,藤井樹這個臺灣作家的筆名正來自於本片吧?

小時候覺得《青蛇》的許仙好花,白蛇好純,青蛇好敢,半年前重新看了此片,除了「oh原來許仙是吳興國ㄟ」的後知後覺外,青蛇與白蛇的關係在我眼中成了千絲萬縷,原先許白青三足鼎立的輪廓模糊了,許仙僅僅跟法海一道是這對姐妹花人生的點綴品。



《青蛇》一片之美,層層疊構於美指,演員,導演與編劇的獨到之上。


最不可不提的便是《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 )。去年十二月跟阿逼學長看完,走出光點的路上,我還大言不慚的說著此片如何致敬老伍迪的曼哈頓卻學的不夠骨相。對於女主角二十來歲的魯蛇轉跑道故事,我不痛不癢,僅是印象深刻。然而,一年過去,彷彿大言不慚帶來的報應,我的生活也越來越像那位女主角的一切:年齡亦是,魯蛇亦是。



年近而立卻跑來跟大學生搶零工,魯蛇女孩能不哀哉?
哈哈大笑吧,法蘭茲女孩!





很多電影,很多故事,我看不懂,但我還想懂。
所以我持續的看電影,不斷的看影評,偶爾插花聽聽觀影高人的灼見,為的都是有朝一日能更容易摸透每一個故事的竅門。

我佩服可以每部電影都看懂的人,真的。
我羨慕她們的那一雙眼睛,那是我亟欲得到而不得的寶物。



(完)
2014,09,24 發表於噗浪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