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on
2014,電影《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二零一四年最強勢問鼎金酸梅賞各大獎項的驚雷大作,就此誕生。
這部片超乎了我所能想像的預期,難看到已經不是令人失望,而是令人惋惜-惋惜一群優秀的演員浪費寶貴的拍片時間於斯。
除去劇情,在意識型態上,《大尋寶家》也落伍得令人難堪......為什麼老喬治身兼導演邊劇,打滾演藝圈二十來年,可以弄出這樣的成品?我不知道。我只能盡觀眾的本份,那就是:賞片,咀嚼,嘆息。



演員劇照

一,影像之內:散沙隨風飄

先請各位網友見諒兩件事情。

一,這篇評文提及的劇情跟實際劇情可能有些出入。
為什麼?因為我看到睡著。乏味到睡了十來分鐘,所以我完全錯過了1994年夏天那段故事在講啥;即使我看完後覺得這部電影少了那段也沒差,甚至不看這部電影也尚好,也姑且要補充說明一番。

二,這篇評文提及的所有人物都以演員名稱代號之。
為甚麼?因為我記不住。七位要角從登台到落幕,唱名次數總合不到三回,各別點名未及十次,提及七人殊異的職業沒有五次,提供全體演員在同一幕讓觀眾有機會鳥纜搞懂誰跟誰的時機則是......零次。還是在我睡著的時候有提到嗎?有的話就抱歉了。不過也罷,對部我十年內都不想重看的電影,沒甚麼必要付出這精力。




二戰末期,諾曼地登陸戰開始的時期,美國軍方的喬治克隆尼(戲內當老二戲外當老大)中尉說服了羅斯福成立藝術拯救小隊,以軍隊特遣的方式四處找尋被納粹偷拐搶騙而來的藝術收藏。
喬治克隆尼招集了六個藝術界的高手,包括:
麥特戴蒙(戲內賣張臉戲外賣人情)
比爾墨瑞(戲內戲外都過氣)
約翰古德曼等一干
加上
戲份有跟沒有都沒差的內應凱特布蘭琪(我拿影后超爽ㄉ)
等八人,一起擔負拯救藝術的責任,然後要這些藝術家當阿兵哥衝前線。
這就是劇情的概要。

《大尋寶家》的劇情除去結局的收聲外,皆支離破碎到令人不忍卒睹。
導演喬治克隆尼的人緣極佳相當有名,他似乎也把這手腕伸出螢幕跟觀眾「裝熟」。他完完全全假設了會買票進戲院的都是他的朋友,都聽他在派對談過他修改多時的劇本概要了,所以沒必要再放些基礎中基礎的時代背景在片中交代。
不知道西洋藝術史?
不知道二次大戰史?
抱歉,我判斷你是個糟糕的影迷,判你忍受兩小時一頭霧水之懲罰吧。
八位主角齊聚一堂的時機極少,更多的是兩兩成群,廣散於歐陸各地找尋線索。既是要走多線發展的劇情,每回出任務的前情提要卻都模糊得可以黏磚。
例如,比爾莫瑞如果在這一幕被喬治克隆尼囑咐找尊拉菲爾的人像畫,下一幕他就已經抵達比利時跟神父攀談起來了,觀眾還不知道拉菲爾跟比利時有何關聯,換一幕,比爾莫瑞已經又變到西德邊境,跟同事漫談起比利時其他藝術品的下落。所以...拉菲爾到底跟比利時有甚麼關係?
這類問題,《大尋寶家》都是不想回答的。
so so。缺乏提示的大時代歷史劇,搭配上十幾段毫不相關的冷門史事,這能不演的零零落落,缺頭斷尾嗎?
一盤散沙的情節不打緊,喬治克隆尼太愛說教的毛病,強而有力的替本片的悶味加料。
兩個小時,只見喬治克隆尼很努力的在說教,為了他口中"歷史的活見證"藝術品奔走四方。越是開口,我越懷疑:這個喬治克隆尼中尉他是不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又或著是來自未來的時空旅人。
他的洞見太全知,可以預測到納粹必定戰敗的事實,德軍很壞美軍很棒的角度之二元之單純,也令人不得不失笑。
電影跟小說很像,作者得設計英雄跟觀點進入故事的骨幹上,好安排他自己想說的一些東西。而,如果劇情需要一個英雄,他可以是主人翁;如果電影需要一個觀點,它可以是旁白。當劇中的主人翁身兼劇外的旁白,卻又沒有明顯的抽離身分時,他跟全知全能的神其實沒有兩樣,因為他就是作者的意識本身。作者怎麼可能被劇中人擊敗呢?但是一個太刻意不敗的觀點,可就不一定能被劇外人給接納了。這種彆腳的粗糙說教充斥全片,讓人生煩。

散漫的劇情,說教的空泛,又配上了群明明該很有特色卻從樣貌至個性都模糊得角色打造(我甚至不會說是刻版,因為這部片連刻的力氣都沒費),這回《大尋寶家》實在是喬治克隆尼找了親朋好友來眾星拱月一番的超級自high片。
大家花錢看喬治克隆尼演講兩小時,附贈軍裝帥照,多好!我還能說甚麼呢。總之,爛透了。



真實人物


二,影像之外:藝術亡國論

在《大尋寶家》中,喬治克隆尼想要保護藝術品,以做為民族國家的見證。 
就似他在開頭說的:一個民族可以被殺盡,卻不能沒有藝術,因為藝術可以保存這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 
正氣凜然,不是嗎? 
這就是老喬治在這部片的極限了。也是本片的經緯與隱藏的核心:藝術屬於民族。 
所以,這部片努力把德軍妖魔化,邪惡化,將這群從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等地強奪藝術收藏到柏林的德軍變成無腦又貪婪的哥步林,努力塑造德軍是一群到處偷竊的搶匪與小偷,而喬治明星軍團是從壞蛋手上搶回寶物歸還的英雄。呵呵。二元對立,清晰又好懂。 
   
可是試問:藝術品真的屬於誰過嗎? 
   
摩羅倫斯全才達文西的著作蒙娜麗莎,現在在德國的羅浮宮收藏。 
北晋畫聖吳道子的著作《八十七神仙卷》,世紀末由英屬香港的收藏家購得。 
達文西時代的義大利城邦也是國家,但不是現在的義大利國;如果我們現在以國族為理由要求蒙娜麗莎歸還到義大利,合理嗎? 
魏晉亂世的吳道子更別說了,國都沒了好千年,現在《八十七神仙卷》給香港人收藏。請問《八十七神仙卷》是屬於英國,屬於中國,還是屬於香港,屬於誰? 
藝術是收藏,但也是文化。文化可以持續脈絡,國家卻會改變而消逝。假如想用藝術去保存國家意識,就像是叫永生去保存短暫一樣荒謬。 
反之,如果妄想一個國家有收藏些藝術品,就可以保留國家意識於長久,恐怕亦是空想。 
   
寄存這種想法於藝術收藏的國家,恐怕離亡國也不遠了。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今天德軍得逞了,元首博物館成立,柏林取代巴黎成為新的藝術之都(事實上希特勒也是一直如此夢想)。這些在元首博物館的藝術品,供人參觀,哀悼,讚嘆......跟他們在巴黎,在英倫的時候並無二致。 
請問:那喬治克隆尼這些The Monuments Men得作為,還有意義嗎?既然藝術品還是照樣發揮他所稱的"保存歷史"的作用,他們這種一來一往得搶奪戰爭,豈不是無形消耗著藝術品的保存價值,增加藝術品損壞的風險?畢竟他們在片中都差點因為打翻馬克杯就毀掉一格壁畫了。 
   
並不是說:德軍這種偷拐搶騙是正當的。偷是事實,占據私人財產是事實,不管今天偷的是金礦還是藝術品,都該要替當初的擁有者討回公道。 
但這部片是談藝術的,是真人真事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如果喬治克隆尼打出奪回藝術是為了文化,那就該有文化大道的格局,而非僅僅是社會公道的水平。 
而我在這部片,是看不到這種水平的。我看到的只有短窄的民族主義。 
這是個美軍替同盟國討公道的故事,而不是關於一群文化人的故事。 
不信? 
假如喬治克隆尼真得像他說的,是要將藝術品的歷史價值保存在正確的地方,又何以在片尾蘇聯入都時,他們急急忙忙運走所有藝術品,只為了怕俄國佬來"接手"? 
俄國可不是德軍,他們是友方,美國軍隊憑甚麼毫無理由的就堅信自己才有對這些藝術品最後的處決權,而不惜用偷渡的方式運走?這是正義,還是和平後的強搶?我並沒有看到電影中有合理的解釋。 
我想,老喬治自己在片子裡拍著拍著,應該也有意會到自己的劇本邏輯講不過去吧。於是他多添了一段德軍燒毀藝術品的惡行,企圖將德國扣上藝術殺手的帽子。 
可惜,觀眾是眼尖的。敵人的可惡,不一定代表自己的可親。

在這裡,我要先向各位談談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Timothy W. Ryback著,時周出版

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 
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The Monuments Men》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大尋寶家》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我實在很不解......《大尋寶家》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 
  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導演兼編劇兼演員的喬治克隆尼







2014,3,16(撲浪原文
2014,3,17(撲浪原文續
2014,3,17(豆瓣影評
2014,3,19(豆瓣影評續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