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 2014,美國 |
很遺憾,《曼哈頓戀習曲》(Begin Again)並不是一部拍給我的電影。
會選擇用看這一片來渡過我的聖誕夜,一部分原因是影友盛讚不已的口碑助瀾,一部分原因則是我被預告裏的小梗吸引。預告中,咱們的主角,音樂經紀人馬克魯法洛被合夥人炒魷魚了,他暴怒得想去拿客戶名單另起爐灶,合夥人制止了他,狠狠酸來一記:「別以為你是Jerry Maguire!」。Jerry Maguire,臺灣翻譯是《征服情海》,是1996年的傳記名作,恰好也是談經紀人離職闖蕩的事蹟,更是我最喜歡的湯姆克魯斯電影之一。預告戲裏安排了這個關鍵字,彷彿預告了本片會有像《征服情海》的發展。我期待了起來,於是乎,聖子誕辰之夜,我買票進了戲院。
不過《曼哈頓戀習曲》當然並非《征服情海》的翻版(想也知道)。除了開頭一樣是苦哈哈的中年經理人以勇於創業的美名粉飾不受待見的事實,兩片基調天差地別。
《征服情海》的風格,就像打橄欖球的達陣衝刺,蒸彌著中年男子在事業與情感的拉扯中,奮力一博的汗澀滋味;《曼哈頓戀習曲》則像在家庭酒館奏歌的民謠曲,它輕快、正向而又舒放,不帶絲毫現實廝殺的血膿腥味。
只看情節,《曼哈頓戀習曲》的情節真是單調得不得了,毫無變化可言。
劇情中的音樂經紀人兼製作人馬克魯法洛,雖然失業離婚又兩光,生活似乎也挺安之若素。擁有葛萊美賞等級之相術的他,無意間發覺了在酒吧友情駐唱的綺拉奈特莉是可造之材,只要歌包裝得當,絕對能一炮而紅,決定跳下去栽培她。
綺拉奈特莉又是何許人也?她是紐約當今的搖滾巨星:亞當李維的伴侶(現實中也真的是巨星,魔力紅主唱!)。她與李維一起來紐約闖蕩名聲,但當亞當李維名暴天下時,她仍僅是株綠葉。兩人逐漸不合,最後隨著李維的偷吃而分別,心灰意冷的奈特莉沒有人生的方向,只想繼續唱自己的歌,就答應了馬克魯法洛的口頭簽約。
男的缺錢,女的無名,拿甚麼本錢闖蕩樂界?馬克魯法洛遂突發奇想,想直接在紐約各處實地錄音,獨立推出唱片。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這即興好玩的點子…….
《曼哈頓戀習曲》故事中沒有反派,沒有小人。不僅如此,劇中登場的所有音樂人,總是心存善意,對音樂的愛更黏甜的讓人有些懷疑:她們真的想靠音樂吃飯嗎?唱片的錄音也風生水起地不可思議,甚至錄著錄著,就順便把馬克魯法洛的婚姻危機,還有綺拉奈特莉的愛情問題一併歸零重整,「重新開始」了(呼應了片名"Begin Again")。這樣的故事,無比直線,相當易懂。
真正推動著本片的美妙節奏,不是影像與剪接,而是音樂。是的,《曼哈頓戀習曲》是一齣視覺徹底服務聽覺的音樂電影。
音樂帶動影像,並非指本片有著大量的偽MV這麼簡單。劇中固然有近十來首的諸曲唱和,大展悅聽之樂;在沒有歌聲環繞的情境之中,角色們仍舊沉浸在作曲與聽曲的生活循環之中,才是最大的節奏搖擺之處。這波節奏隱藏在影像下,對白也好,剪接也罷,手搖鏡頭亦是,皆是隨著全片最大的這首奏曲在波動,連帶去勾動著觀眾的情緒漣漪。觀眾的耳朵聽到樂曲的那歡與悲,正正是主角們在劇情當下最真的思緒與情愫流淌的支流,令人共喜共苦。也難怪劇情勢必得如此清簡,因劇情情節的起浮,在本片的奏樂激浪中,反倒成了無關緊要的細碎餘波,不值一觀了。
但也因此,我無法看懂《曼哈頓戀習曲》這齣電影。
我不懂音樂。別說品味這麼高大的東西了,我連一般人說的芭樂歌芭樂在哪都沒有反應,常聽得相當趣味。在本片的開頭,馬克魯法洛一邊開車上班一邊開播放器,聽著新人歌手的試音CD,想找出明日之星。但是他永遠聽不完美一卷,他總會聽到一半就滿臉忿怒的嚷嚷:「這是甚麼垃圾音樂!」「你不開口唱以前還算可以聽!」「現在的新人怎麼都這麼渣!」….然後把所有CD扔出車窗,任由車輪凌虐。最後,CD扔光了,一張都沒剩。我那時心想的是:感覺每一卷聽起來都還行啊,何必丟了呢?至於他在酒吧聽到綺拉奈特莉的吉他獨唱,在心中吆喝可能有的伴奏,陶醉的讚嘆音色之美時,我倒是一頭霧水極了,這聽起來跟那些CD有差別嗎?
在《曼哈頓戀習曲》一回又一回的樂論中,每當劇中人說著這首真棒、這首令人振奮、這首令人想跳支舞…..劇中人視為理所當然、似乎也是替觀眾做好背書的評語,我一概沒有感覺,更進不去他們所謂的美妙之處。
好疏離,好遙遠!全片中我都在如此旁觀者似的角落,進不去電影裏。
沒有好耳朵,就看不成有聲電影了嗎?應該不是。我也看歌舞片且看得很樂,《芝加哥》(Chicago)至少看過六次,《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雖然不喜歡但也總能感覺到甚麼。聽不出音色,至少聽得出劇情吧。
然而《曼哈頓戀習曲》又不僅僅是一齣載歌載舞的影像音樂劇那麼簡單。它的劇情一直在談一件事情,那便是「聽音樂」這種行為。在本片中,如何寫音樂,波及了男女主角的事業;如何聽音樂,則左右了所有人物的生命。
「你願意跟令一個人分享你ipod內的最愛歌單嗎?」
這是馬克魯法洛對尚未熟識的綺拉奈特莉的一句問候。對這位音樂人而言,最愛歌單,透露了人性格的一切;分享自己的最愛歌單,猶如剝分著自己最愛的情感,貼鬢耳語給對方:「我願意讓你聽我的愛」;ipod收錄的樂曲可以複製貼上,你我分享的瞬間卻是成了不可二三的親暱舉動。
《曼哈頓戀習曲》戲外包攬了美好「音樂」的演出,戲內則坐滿了雅好「聽音樂」的同好。他們分享音樂話題的同時,也正是在分享閱聽途中的喜悅與失落,互補著本應只聽見歌手音色中聽見了的自己與他人。
所以,馬克魯法洛能以一身邋遢裝扮取得陌生女子的信任,只因他們對某一位長青歌手有著相同的翻案之見;
所以,馬克魯法洛一聽女兒首次演奏吉他時便狂喜不已,只因他敏銳得看出了女兒的生澀演出中正鷹揚著自己音樂天份的縮影;
所以,綺拉奈特莉只消聽亞當李維的新編情曲,瞬間就就察覺到這首歌不是寫給她,下一刻便以一巴掌拍出了偷吃事的難堪;
所以,綺拉奈特莉默默聽亞當李維的舊曲重唱,便意會到李維抱持了多少想要復合的真情,與對明星大夢的嚮往……
戲內種種,都是在聽,聽了再聽。如果觀眾不懂「聽音樂」,會影響看電影嗎?至少在《曼哈頓戀習曲》中,會。
《曼哈頓戀習曲》絕對是獻給閱聽眾的電影情書。不需要振振有詞的音樂救國論,不需要擲地有聲的音藝陶人說。這部電影,只要聽,然後喝采,就夠了。
推薦我去看的朋友形容得很好,他說這部片「不是什麼太特別的故事,但它好看就在於——只要是人沒有不愛音樂和夢想的。」音與夢,搖擺與燦爛,似乎是藝術娛樂觀眾,最初也最持久的技藝。
我猜,喜歡這兩項東西的觀眾,應該會很愛《曼哈頓戀習曲》帶來的清新風情吧。而我不行。很可惜的。這封情書並非寫給我,我只是個被搞錯信箱的路人,不巧在聖誕夜找不到想看的電影,誤打誤撞進了戲院的莽漢。
少了一隅的我,很可惜無從享受本片的完整感受了。就像看著一盤酒蒸蛤蜊,香氣四噴,我卻因為舌頭破皮,怎麼嚐鮮,蛤蜊都味同嚼蠟了。唉,一部主打聽覺的電影,我竟得用味覺去形容,真的是詞窮至極啊…..
(完)
2014,12,25 發表於彌勒熊電影網
2014,12,25 發表於噗浪
2014,12,25 發表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