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美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編劇:Christopher Nolan&Jonathan Nolan |
近年最炙手可熱的主流電影大導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再次在商業大片的運作方式下,推出了自己的野心大作《星際效應》。
一言以蔽之,《星際效應》是諾蘭兄弟企圖要去描敘「偉大」為何物的電影。
電影談「偉大」,不一定能讓電影變偉大。
但企圖用故事去訴說「偉大」的創作人,其企圖的本質就很偉大。
要說《星際效應》是不是好的電影?
我會說:這部當然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佳片之一!無庸置疑!
這十四年來,諾蘭已經透過八部電影,證明自己出品的作品早有凌駕當代影人的氣勢,凡其出品必屬傑作。
然而此作《星際效應》又更不同,這部片的野心勃勃實在昭然鮮明。諾蘭這個導演想建立自己將成為不朽導演的企圖心,從劇本階段便無所不在。
《星際效應》的故事即簡。
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世界在未來面臨惡疾的傳播,糧食缺乏,氧氣減少,科技倒退,再再逼使人類要不放棄抵抗等死,要不選擇放手一博,駕駛太空艇衝入蟲洞,尋找第二個地球。
末日的題材,並非是甚麼獨特的極幅篇章,這本就是科幻電影的長處。諾蘭所俯刻的,只是將《星際效應》談末日的格局,拉到巨泰的境地,將時間與空間的幅度繃緊至極,達至超然。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不懂中文,當然更不懂文言文,但在我看來,他的電影立意上實與文言文體的漢賦互通一氣。
漢賦求的文學效果不為別的,便是奇觀而已。
透過描寫鉅富宮殿與創國神話,漢賦完成了中國史上唯一能信奉數大便是美的文學。
能將文章寫多長就多長,包含多少東西就包含多少,秉信數大便是美的賦家信徒,最樂於寫的便是當時長安的鉅富,因長安包含了當時中國人能想像的一切元素於其中。
宮廷的鉅富,人丁的旺盛,庭院的艷麗,都太過宏偉,以至於連仙人神靈都下凡歌頌,連帶寫入賦中。中國日後的文學走上精緻的路數,近體詩的雕工與古文的內斂不在允許文章自述的無所節至,也讓中國再無誕生過漢賦這樣企圖包羅萬象,以容天地為要旨的藝術。
諾蘭的《星際效應》則再再是這一種辭賦家精神的重演。
只是諾蘭活得晚,有幸聽聞九州以外的宇宙大霹靂神話,連帶讓他這一支以IMAX攝影機為硃筆的「賦」,蒙上了科幻的色彩。
邊境之宏圖 |
其實,我向來對諾蘭電影的用色方式不敢恭維。
在他眼中沒有紅綠色調的影像世界,在《星際效應》也隨著奇觀的無限膨脹擴增,變本加厲,看久了其實不那麼舒服。
但這部片的格局實在太大,讓人不忘卻調色的小疵也難。
一場又一場的蟲洞穿梭之旅,一顆又一顆的星球探索歷程,不管星海或藍海,皆是一片「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的壯浪氣勢。誇麗風駭。
星海之巨幅 |
於視覺奇觀的執念上去看待,《星際效應》其實能視之為導演的前作《全面啟動》(Inception)加強版。
全面啟動透過意識迷宮的理由,電影出現了奇觀,我們竟能在同一時間目睹曼哈頓火車脫軌,商務大樓失之重力,日本宮殿轉瞬崩瓦的三重奇觀同時發生於一個人的夢境中,環環相扣。多層夢境終究是心理分析學派的假說,是真是假並不重要,能在電影中讓夢境出現無所不能的意向,方是雷霆。
而,《星際效應》因為故事發生在宇宙,必須呈現出比他前作《全面啟動》更大的奇觀;IMAX的技術倒是其次,刻意至大的星際旅程本身就野心勃勃。
為了解釋比多層夢境更複雜的多層宇宙,他援引了更多的科學名詞來註腳自己的電影。透過借用了許多科學理論的假說,丟出了舉凡「蟲洞」「種力逆流」「五次元」「黑洞穿越」諸則充塞故事的名詞,但說到底,這些元素皆只為了服務電影能合情合理建構出地球上不可能所見的視覺奇觀,作出一套若有似無的解釋。
追根究柢,這些科學名詞都是一場虛弄干戈。
真正的目的,僅是讓電影奇觀出現之餘,不讓觀眾失之猜想邏輯合理的與否。
諾蘭前後兩作原創電影,企圖酷似,皆愛奇觀 |
很多人都知曉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如今的導演威名,卻鮮少人注意到他的編劇能力才是他早期被肯定的強項。
拍攝電影的歷程有如築屋,需集眾人之手搬磚蓋瓦,方能蓋成,演員簡接音樂後制美術等等缺一不可。
導演無疑是個工頭,最終定奪房屋牢固與美觀的把持者,而劇本就像建築藍圖,是一切工程開始的基礎。
優秀的劇本藍圖,先天上就具備了讓電影出眾精彩的穩固地基。
黑澤明的御用編劇橋本忍曾謂:「爛電影有可能曾是好劇本,好電影不可能會是爛劇本」。有鑑於此,個人色彩濃厚的導演常常深熟甚至身兼編劇,以求蓋成自己的影像神殿,使其不朽。好的導演,多半也是好的編劇,個人電影的領域更是編導合一風氣的天下。
而,諾蘭的編劇長才,其實比他的電影更早被業界注意。
早在他確立了自己在美國的導演口碑與票房號召力前,他被看見的成就多半在劇本的出眾。
諾蘭兄弟。 左為在電影界打拼的老哥,右則是在電視圈出頭的老弟。兩人經常合寫劇本。 |
2006年,美國編劇協會WGA(The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發佈了一份「影史101」,美佬編劇共同選擇了電影史創世以來最該被記得的101奏劇本,合編清單,提供給新手編劇與影迷們參考。
(這101 List現在還保留著,有興趣看全名單的請點:101 List)
在這份涵蓋了《教父》(The Godfather),《北非諜影》(Casablanca),《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諸家經典名片的大單中,僅有五部電影是以2000年後新進電影之姿入榜。
這五部分別是:
Alexander Payne的《尋找新方向》(Sideways)
Spike Jonze的《蘭花賊》(Adaptation)
Michel Gondry的《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Susan Stroman的《王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
諾蘭兄弟的成名作《記憶拼圖》(Memento)
五部之中,身兼導演與編劇主筆的創作者,僅只有諾蘭一人。
在諾蘭於美國還僅有兩部長片的2006年能得到編劇協會肯定的如此殊榮,不能不說,這個英國小伙子有兩把刷子。
是故事,還是說故事?《記憶拼圖》充分表現了諾蘭對敘事的著迷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他是有點著迷到過量了.... |
當然他並不滿足於寫電影,更想拍電影,所以他跟他兄弟的劇本僅供自己御用,確保他的電影有高濃度的個人色彩,也在短短14年拍7部電影的時間,就讓諾蘭出廠成了一張品牌標籤,令蝙蝠俠與魔術師的原作意圖被蓋過,成了影迷首先看見的巨大標籤。
當黑暗騎士完結後,諾蘭年未不惑,正是創作力的巔峰,所以他也順理成章的繼續導編合一的掌鏡,讓原定給史蒂芬史匹柏拍攝的第八部電影劇本《星際效應》成了他想說甚麼就說甚麼的傳話筒。
諾蘭這顆電影界的紅牌,早已不需要討論品質優劣。
只是,他會是被過譽的一枚流星,將即逝影史之中?
亦或藉由此片證明自己將是夠格的一顆新星,從此高掛名導銀河?
他這一回用銀河系為題材拍成的「大賦」,是否讓他有了邁入偉大電影之列的門票?我想,這恐怕是觀看這部電影的影人更可以去想的,或許過於奢持的疑惑。
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只針對《星際效應》的視覺傾向做出描敘了.....
其實這部片談人性的空間很大,我對諾蘭覺得最「偉大」的人性是生存的籲求這點也很感興趣,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不過是他為了襯托自己的電影視覺,放於其次的通俗主題。
別忘了,本作這劇本本來要給史蒂芬史匹柏拍阿!以史導的風格去想,怎麼會出現過於晦澀的感情戲碼呢?所以,就先擱置一旁吧,改日有機會,再來細想劇情。
(完)
2014,11,08 發表於噗浪
2014,11,08 發表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