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on
電影:《渴望。》(渇き。)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14
導演兼編劇:中島哲也








剪影



《渴望。》絕對是下半年至今最黑色的電影。
它血腥到了非比尋常的地步。內容大談真正的暴力,更不忌諱暴力場面的還原,不想跟幾百人一起在電影上看到大腸與斷腕的影迷,請三思再入場。
但最最暴力的是:它拍出了人心失控的那股毒性。


《渴望。》的劇情相當古典。
劇情講述一個退休警官役所廣司接到離婚妻子的電話,聽說高三的女兒小松菜奈下落不明了好幾天,遂動身開始尋找。
乍看之下,是日本版的《即刻救援》(Taken)不是嗎?但這絕非憑藉親情酷酷救子的英雄事蹟,而是一場失控到無可復返,墮落到無從同情的,超級惡棍戲碼。


《即刻救援》(Taken):退休特務拯救被綁女兒的一場刺激冒險

我們不會看到一位退休警官連恩尼遜(Liam Neeson),他有豐富的面對犯罪經驗,身手俐落又高強,打遍全國;
取而代之,我們有的是一位躁鬱症狀的役所廣司,他屍居餘氣,不負責任,酗酒成性,,有家暴記錄,慣以暴力與酒精「解決萬難」。

我們不會看到一位失蹤女兒瑪姬格蕾斯(Maggie Grace)享受學生生活,個性單純,只是不幸運的遭到意外橫禍;
取而代之,我們有的是一位豆蔻年華的小松菜奈,隨著劇情軸射,冉冉浮現的販毒唆使人蛇誘拐事跡一次次挑戰觀眾對未成年人該服的道德底線。

《渴望。》作的,是令役所廣司演出一個不那麼英雄的連恩尼遜,以不那麼正義的拳腳相向,去救一個不那麼無辜的女兒瑪姬格蕾斯。


個性劣質,遇到任何慘忍場景皆會以嘲笑面對當事人的惡警一角。

當這個躁鬱又暴力的警官收集著各種線索,卻遭逢著因女兒販毒而引來的黑幫與混混糾纏時,為了找到真相,自然是用打的打出血路。
暴力誠然而生。
在《渴望。》中無所不在暴力的身影。
人與人單獨溝通的方式,是暴力的:言語的暴力,拳腳的暴力,刀械的暴力,強姦的暴力。
人與人集體生活的空間,也是暴力的:校園霸凌的暴力,家庭失衡的暴力,黑幫爭地的暴力。
拍出暴力情節還不打緊,這電影更把那一種令人渾身不適,彷彿暴力是施加於自己身上的臨場感拍出個淋漓盡致,看完全片就好像自己也經歷了數十次的凌遲。
女兒未現,暴力不歇。
《渴望。》這一場「硝煙與腥血齊飛,刑場共毒窟一色」的尋女之旅,卸去了所有「父親救女」「打擊犯罪」該有的正氣色彩,這點是多數類型片種所不敢亦不願作的挑戰。
為什麼?因為,當名為正義的色彩剝落掉漆之際,英雄的舉止看來,實則與罪犯毫無二致。
我們觀眾都太容易被鏡頭的語言粉飾,那被人狂揍的痛徹,被人雞姦的反胃,皆成了可以被輕描淡寫說過去的「動作戲」「黑色幽默」云云。
想像一下蝙蝠俠一邊笑著說why so serious一邊扯砍小丑的嘴唇,想像一下超人高喊資本萬歲的同時眼射激光橫掃雷克斯的手下,想像一下韓索羅俘虜一群帝國士兵後丟出千年鷹號放其宇宙自生自滅......那樣的形象,會有多麼殘暴反常?
只有靠近英雄的緊身衣物,貼緊英雄的藏身面罩,我們才能以直覺合理化這些英雄施展暴力的正當性,即使暴力仍舊是暴力。

《渴望。》全劇唯一能淡化的暴力,只有小田切讓與役所廣司正面對決的一戰。
那場實在太跳tone太荒謬!小田切讓被人連開心臟兩槍還生龍活虎,手指斷了照樣開槍,役所廣司則用跳蝦姿勢不可思議的躲過致命槍擊,還可以搶車撞人飛出十幾尺,宛如電影中途插入了一場昆汀塔倫提諾的作品《不死殺陣》(Death Proof)山寨短片。
場面之荒唐,成了全片本不刻意而為之的唯一一處幽默。





要說全片的極大缺失,應是主題的過於窄小,配不上懸念拉扯後的宏大格局。
這趟尋女之旅,目的是甚麼?
當我們知道:這父親並不愛女兒,多年來也不曾關心;這女兒厭惡父親的不負責任,多年來視之家醜...時,役所廣司又是為了甚麼而尋女呢?
搭配上故事中多個同步進行的時間軸,跳躍於小松菜奈的學生時代,飽含了未成年人純粹的愛恨與相處模式的情緒,父親與女兒背後的動機,也順理成章成了全片壓軸的伏筆內容。
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一種情緒:「又愛又恨」。
愛與恨,真的距離如此之遠嗎?在看似排斥的深情背後,是否也包含了親暱的私心所在?父親渴望找出女兒痛扁她,女兒四處蒐羅下線扔火坑,黑色的動機背後,是否有著僅能以如此手法表示的好感?
....這樣的念頭,國中生高中生年紀的孩子都經歷過。
這其實不算甚麼偉大哲念。加拿大才子導演多蘭(Dolan)五年前才以《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把這樣青少年又愛又恨的波浪情緒拍的粼粼,相較之下《渴望。》演成互殺互砍,一群大男人在這玩起小孩子心思,不免與人小腳放大的幼稚感。
然而電影本身仍舊質感足夠。這歸功於導演中島哲也十幾年來累積出的拍攝母題的力度。


中谷美紀的本片身影。她與中島哲也二度合作,上一回合作的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嫌われ松子の一生),是部非常神經兮兮卻又高潮迭起的佳片。


中島哲也在2010年拍攝了《告白》(こくはく),大談青年教師
血染校園的悲劇;如今2014年拍攝的《渴望。》,大談老年警官血染街頭的悲劇。
成年人的爾虞我詐,未成年人的社群排他,以及凌駕其上之人性的最終失控......《告白》與《渴望。》的母題可說極為雷同。
這些主題是中島哲也的個人訴求嗎?可惜並不是。
中島並非是個人電影的超級信徒,他所拍電影皆有原作。《告白》改編自湊佳苗2007年的同名小說,《渴望。》改編自深町秋生2005年的作品《無盡的渴望》(果てしなき渇き)。
即使中島出道以來所拍電影皆有所本,我們卻仍舊不免能看出他的作品總能拍出一種共通的關注處,那便是偏執之人。
川尻松子(中谷美紀)是偏執的,森口悠子(松隆子)是偏執的,藤島昭和(役所廣司)與藤島加奈子(小松菜奈)當然也是偏執的。
偏執者不一定反抗社會,但只會與社會在利益共通時合作愉快;同時,偏執者卻一定奮不顧身,不惜以汙辱與傷害他人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價值。突梯滑稽,則永遠不在偏值者的人生選項之內。
中島總是能拍出這些偏執者為何而偏,如何而偏。中島更懂得去呈現某種一元下的多元:在他的劇情中,偏執者拘泥的價值不一定能與觀眾的直覺符合。
當觀眾看《告白》,同情森口悠子,支持她為丈夫報仇,觀眾隨即面對的即是她悠子牽連無數無辜學子的道德難題。
而,當觀眾看《渴望。》,目睹卸去英雄老爸的光環,以暴制暴毫不浪漫的煙硝旅程時,對暴力影像的重新體認,以及親情連繫這在常人看來該是強烈的牽絆,卻是役所廣司與小松菜奈這對父女最為費解的缺失的解讀,則是觀眾要試著找出暴力偏執者所思所想的情境難題。
我只能猜測,也許中島哲也在挑選這些原作時,或多或少也查覺得到自己藝術家的那雙眼喜於關注甚麼,善於刻畫甚麼,最後挑出的才皆是有著共通向性的一連串電影。



中島哲也導演(右者)。
圖中的他正在指導《告白》(こくはく)的松隆子演出。


總歸來說,《渴望。》的核心概念「又愛又恨」如果想媲美中島的上一作《告白》主題所訴諸的社會壓力之澎拜,難以企及;但中島哲也深厚的導演功力,加上常年自導自編時培養出的編劇能力,都令《渴望。》營造出鏡頭不時散發暈眩與不適的氛圍中,卻又不失緊湊致的成功景觀。毫不隱諱不修飾,直至結尾不曾遞減的暴力元素,更是再次刷新了許多人暗自不看好的日本電影類型尺度。

即使鏡頭到後來已經略顯自溺,《渴望。》仍絕對是下半年值得特看的黑色系電影首選之一。
我也期待中島的下一部「偏執狂」改編作。




(完)
2014,09,13 發表於噗浪
2014,09,13 發表於豆瓣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