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內布拉斯加》(Nebraska),2013,美 |
為什麼是黑白片?
還沒看完《內布拉斯加》(Nebraska)全片前,我想到的理由,是為了媚俗,為了包裝。
因為《內布拉斯加》(Nebraska)這部片的劇本實在太過通俗了,俗到不得不用黑白片的方式去包裝它,讓它顯得更有後天加工的質感。作為一部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派頭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一種內涵是盡在無言中;相反的,它處處淺白易懂,對白多而不諱。
這部電影,就像歐文威爾森會演出的那一種美式喜劇,就是那種眾人皆在嘮叨中做出誇張的下流搞笑,搞笑完又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解,人人都看得懂的通俗情境劇。
我甚至看得到這部片在演甚麼:
片頭先出現歐文威爾森的臉,他會衝上馬路,他穿著一身音樂量販店店員的制服,然後制止一個醉倒在馬路上酒語連連的糟老頭,然後他喊了一聲爸。
那個爸爸會是誰呢?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史提夫•布希米(Steve Buscemi)那賣萌有理的好老頭形象,但考慮到票房,或許會是勞勃狄尼洛飾演,會更有突兀的反差吧。
歐文威爾森跟勞勃狄尼洛會踏上公路之旅,開著一台貨車,拿著一張獎卷;但車子可能會壞,而獎卷可能造假。人老珠黃的勞勃失神撞傷腦門,只得在荒鄉休養個幾天。
在這期間,歐文威爾森得迎接哥哥與老媽衝過來問罪的破口大罵──內向的哥哥很合史提夫馬汀的型,潑辣的老媽則非琥碧戈柏莫屬。
在這期間,歐文威爾森得迎接哥哥與老媽衝過來問罪的破口大罵──內向的哥哥很合史提夫馬汀的型,潑辣的老媽則非琥碧戈柏莫屬。
一家子在異地大吵大鬧,兄弟跑去偷空氣壓縮機卻沾得一身鳥屎,夫妻鑽進昔日酒吧卻跟老友大打出手,荒唐荒唐再荒唐。
結局快到,直接收工,勞勃狄尼洛眼淚一汪的說我中獎都是為了你們兄弟,歐文威爾森衝上前抱緊老爸狂哭得沒完沒了,隔天到達內布拉斯加領獎,但有沒有錢已經不再重要……
像不像?我自認滿像的阿。
像不像?我自認滿像的阿。
差別只在於:歐文式喜劇會讓獎卷中賞,《內布拉斯加》不會。歐文式喜劇會讓全片滿是旅遊風情,《內布拉斯加》卻全片皆是黑白電影。歐文式喜劇會讓親戚聞錢奔來的世態炎涼演得像小丑嘉年華,《內布拉斯加》則是內斂得就像現實該有的模樣。歐文式喜劇會讓老爸複雜而有滋有味的過去遺憾拍得無比深沉,《內布拉斯加》的老爸卻選擇了吞下所有過去靜靜地活在當下。
只有四點,就讓這部片從歐文威爾森,變成了奧森威爾斯的質感。
只有四點,就讓這部片從歐文威爾森,變成了奧森威爾斯的質感。
所以,到底《內布拉斯加》為什麼要拍成黑白?我在看完後,默默猜測的可能性,便是這一切皆是出於老人的眼界。
這部片不是青年兒子的公路冒險,而是老年父親的公路歸鄉;年輕人想沿途看風景增眼界(就像片中兒子去看總統山)的慾望,老爸不在乎,也不在行,整個美國只有黑與白的分野,開闊卻灰濛,甚麼都不再富有鮮豔,只有眼前無邊的地平線在顯示著自己的目標:到達雜誌社,領取一百萬。
但是,沒有了色彩的世界,真的只有不堪嗎?兒子替老爸買下一台二手貨車時,本來壓抑的影像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新解。
那台車齡五年的破車,在兒子口中應是有點難看的二手貨,在黑白無色的老爸眼睛裡,跟新車一樣閃亮又明媚。老爸開心了,他開著車衝入老家,向著每一個嘲笑他的人炫耀,開心得像孩子領了糖;車子的舊根本不是問題,也看不見問題。在這一刻,生活再度有滋有味了起來,即使這滋味是自得其樂,又何仿?
這就是我的答案。
但是,沒有了色彩的世界,真的只有不堪嗎?兒子替老爸買下一台二手貨車時,本來壓抑的影像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新解。
那台車齡五年的破車,在兒子口中應是有點難看的二手貨,在黑白無色的老爸眼睛裡,跟新車一樣閃亮又明媚。老爸開心了,他開著車衝入老家,向著每一個嘲笑他的人炫耀,開心得像孩子領了糖;車子的舊根本不是問題,也看不見問題。在這一刻,生活再度有滋有味了起來,即使這滋味是自得其樂,又何仿?
這就是我的答案。
這答案說得我很心虛,因為僅是猜測。也許《內布拉斯加》的黑白真的僅是我最初猜想的媚俗,又或是技術上的考量(儘管在這數位時代幾乎不可能),但是看完這部片,我很難再想像,擁有顏色的內布拉斯加該長著甚麼模樣,才像是一個地方。
話說完,該是揭露答案的時刻了。
在我發完這一篇隨筆後,幾個小時內,我的朋友便附給我一份導演Alexander Payne的訪談,裡面談及了他為什麼選擇黑白片的形式。他這樣說:
“It just seemed like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this film,” he said. “It’s such a beautiful form, and it’s really left our cinema because of commercial, not artistic, reasons; it never left fine-art photography. This modest, austere story seemed to lend itself to being made in black and white, a visual style perhaps as austere as the lives of its people.”
這答案是如此意外的樸實,令我好生訝異。或許有時候,觀眾的思緒走得太快,反而走上了遠路,踏不回創作者自己預設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是電影的家鄉內部拉斯加州。不過,就像本片的公路之旅一樣,或許我們觀眾這種注定失敗的誤會與誤信,反而能兌換到意料之外的驚喜,以及導演附贈的一頂帽子獎賞喔。
總歸來說,是部好片!
(完)
2015,01,21 發表於噗浪
2015,01,22 發表於豆瓣
話說完,該是揭露答案的時刻了。
在我發完這一篇隨筆後,幾個小時內,我的朋友便附給我一份導演Alexander Payne的訪談,裡面談及了他為什麼選擇黑白片的形式。他這樣說:
“It just seemed like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this film,” he said. “It’s such a beautiful form, and it’s really left our cinema because of commercial, not artistic, reasons; it never left fine-art photography. This modest, austere story seemed to lend itself to being made in black and white, a visual style perhaps as austere as the lives of its people.”
這答案是如此意外的樸實,令我好生訝異。或許有時候,觀眾的思緒走得太快,反而走上了遠路,踏不回創作者自己預設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是電影的家鄉內部拉斯加州。不過,就像本片的公路之旅一樣,或許我們觀眾這種注定失敗的誤會與誤信,反而能兌換到意料之外的驚喜,以及導演附贈的一頂帽子獎賞喔。
總歸來說,是部好片!
(完)
2015,01,21 發表於噗浪
2015,01,22 發表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