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on
電影:《恐怖攻擊直播》(더 테러 라이브)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3
導演:金秉祐
編劇:金秉祐







剪影

非常好看!本月最佳電影之一!
真為台灣感到不甘心啊。
這部「總統與執政黨的死不認錯,逼使民眾發動恐怖攻擊來發聲」的題材實在太憤青太中二,但就是能讓觀眾爽歪歪,大洩對政客的厭惡,這不是100%適合現在的台灣嗎?但台灣要多久才能像南韓這樣,敢拍如此憤青反骨的題材呢?
台韓的電影文化差距啊…..

這電影的「憤青指數」之高,高到得佩服韓國人。
為什麼?因為這是個罵不手軟的電影。罵執政黨不道歉的惡習罵到拍成電影,讓那種憤青上腦的念頭擺上幾百萬觀眾前耍花槍。
你可以說是很蠢。
但也可以知道,這國家的藝術氛圍足夠讓這種偏鋒題材浮出水面,而且得到一定的客群支持。

片長大約兩小時,片內的敘事時間也完全同步為兩小時,跟《反恐任務24小時》一樣的手法。「仿live」式電影,這部真把「急」的感覺拍得肖極了:主角很急,配角很急,兇手後來也很急,所以觀眾也不知不覺跟著急起來了。
急甚麼?都在跟時間賽跑。
時間如何急?從電視台分秒必爭的轉播,以及三不五時冒出來的電話計時,來營建出全片高壓式的觀影體驗。

正因為拍出了「急」,本片好看。
恐怖攻擊逼政府道歉的題材是聳動的,在現實在虛構都是如此。
在先天上,電影觀眾其實已如片中的電視觀眾,是陷入八卦的情緒來看這時間同步的電影故事。至於電影技法本身,則是在全面同步的「仿live」中,讓鏡頭交錯於媒體房下蒸縟著的緊張氣氛,雙重實況。南韓首次被恐怖攻擊襲擊,主謀選上單一電台發表聲明。在與時間戰鬥的媒體業,這將是多大的話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據片中說明是價值21億韓幣以上)?所以電視台的人瘋了,盡其可能的想卡著兇手繼續發言。
因為「急」,人性的冷靜徹底淡化,剩下的是媒體人本能的話術與赤裸的貪欲。當故事後期人越死越多時,憐憫心跑出來,卻又因為「急」,而無從決定該冷靜談判還是棄而不撥。人性本能不一定只有食色與壞事,亦有仁義善性。然而在分分秒秒都在戰鬥的急躁狀態下,惡性成了誠實,善行止於憐憫。
喘不過氣,焦躁,卻又急於知道真相──「急」是懸疑電影的奪冠公式,本片則有金牌等級的演出。

有些人可能會看出來,《恐怖攻擊直播》有一大堆可以深究的道德命題,在片中彼此矛盾。例如:電視台用鏡頭殺人啦,恐怖攻擊的正當性啦,政府有沒有道歉的立場啦,甚至主角的內心糾葛啦…..這些都可以拍,但都沒拍出。全面同步的敘事時間,讓這些問題都直接化成一閃即逝,沒那個時間去深思。
這也是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本該是我們理性上要探究的,卻沒時間探究時,我們「急」忙當下選擇的答案,是出於甚麼?是本能,亦或真正所想呢?例如,當主播知道人質之中有自己前妻時,他在轉播途中突然胡謅了一小段跟前面立場不同的發言,希望兄手先釋放人質。主播一直在其他同事面前說著對前妻的不滿,卻這live中有了如此脫軌。片中還有大大小小這樣的live脫軌,這值得去想。
除了掌鏡能力的高強,電影在故事背後的意識形態也是鮮明至極。
在live的過程中,只會推託的警察首長,遲遲不現身的總統…..代表政府的人通通都加速了恐怖攻擊兇手的攻擊慾望。而急於收視率的主播反而成了當下南韓最高的道德底線發言人,代替全民跟兇手喉舌不要殺人。這犀利的情節要表達政府的傲慢到多少,大概觀眾也都不言而喻了。

不過有個地方我覺得滿癟腳,就是主播耳機上的炸彈。
太牽強了吧…..?完全是為了寫故事的人圖個「讓主角不考慮停止轉播去逃難」的說明方便,穿插進去的橋段啊。電影觀眾是很聰明的,這般刻意的炸彈梗就像那種少年漫畫突然跑出來的轉學生角色一樣突兀,瞬間可以知道:編劇在這裏偷懶了。
如果可以鋪陳出合理的情緒發展讓主播繼續待在轉播台,顯然能讓本片更高明上一層啊。

當一個民族能同時允許歌功頌德與譏諷針砭的藝術同時共存,它是文明的。
西漢是中國文明的代名詞之一,它的文學環境就共存了頌德的大賦體與諷君的客難體。
美國現今的好萊烏世界,亦共存了宣揚美帝與反省自家蠻橫的諸多鮮明的藝術家立場。
而南韓的文明,我不熟悉,但在《恐怖攻擊直播》電影的發行背後,我能聞出這種文明的寬度端倪。
而,台灣呢?
台灣的電影圈文化,在現在與未來,又能有多少文明的高度?
我不免是多想了。



(完)
2014,06,20 發表於噗浪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