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on


事情出在清晨。
當我一如往常打開我的電子報,邊吃早餐邊盯螢幕時,這樣一篇文章印入我的眼簾:人們不再閱讀經典。文章中這麼寫道: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紀,是閱讀的黑暗時期。
現今的閱讀環境和 30 或 40 年前的環境大相逕庭,我們走在無可避免的變異之路上。不過,我們都必須承認這些改變是必然的。重點在於,當代的文類作品該如何跟上這些改變;畢竟,藝術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無論人數多寡,仍然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價值。
環境的改變是最劇烈的。和以往的年代相比,我們太容易分心。眾多紛擾的事物讓我們無法花長時間專心閱讀篇幅長的作品,也導致我們沒有心思去利用幾天、幾個禮拜,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整閱讀一本書,像是心血來潮時,就拿起尚未念完的小說,繼續上次停留的地方,或是開始思考故事走向、分析劇情設計,甚至是進行相似作品的比較......」

閱讀的黑暗時代即將降臨!
網路科技令人不再閱讀文學了!
如此悚辣的預言,肯定大大的衝擊了跟紙本書相處成長的世代才是。電子閱讀這回事是在我上了中學以後才有的新東西,我從小真正與之為伍的皆是印刷書籍。教科書,課外書,漫畫書,繪本.....年事稍長了,閱讀的東西稍稍變多時,出於虛榮,我常常在外人面前擺出一副我愛閱讀的模樣。真是可笑,我雖自認還算喜歡閱讀些雜七雜八不成體系的書籍,但我讀的書實在不多,或該說還不夠多。我的人生還有好多的必讀書單要一一進行,接下來的歲月卻被這篇電子報的作者預言了閱讀已死,照理我該嚴肅看待才是。
但我沒有。
我照常在看完後按下已讀,刷牙,更衣,洗碗,然後出門過我日常的一天。
因為,我已經讀過太多這類的專欄文章了。而且,我也看破了這些文章所共通的,種種出於老靈魂不夠理解新工具,假以文化大名包裝而成的偏見論點。所以,這類東西再也騙不倒我。

在這裡,我想把我所略略所思所想,對於這類哄騙人們的「網路科技令人不再閱讀文學」的荒謬論點,一一提出並說明其問題。
不為別的,只因這種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我看得很煩。這類專欄,論點反覆延用了好幾年,怎麼都不思改進.....啊不,是盡可能止於至善啊?這些「大閱讀家」的論點可不可以換一下?對於層出不窮上當的人,我則覺得實在有點義務,不要再讓這種危言聳聽於世間。







最常見的有三個謬誤。
這三種謬誤在各式各樣的文章中,都會以扭曲斷裂意識型態的鉛字排列,但大體上換湯不換藥。理解了這三種謬誤的問題後,這類文章的問題也都可以解決了大半;即便沒有解決,剩下的論點也往往不堪一擊。
甚麼樣的文章適用這三點?諸如標題取著:
越來越少人讀書,文化要衰退了!
經典文學會被速食網路繭食殆盡!
救救孩子,丟掉手機,讓他讀書!
科技讓閱讀咖變少變爛變糟變形變卦
....云云論調的廢文,都可以套用。


謬誤一:
「網路上隨時隨地都有新的郵件與新聞,我本來讀書的時間都在看這些東西中度過,無法好好獨完一本書」


這明明是時間規劃的問題,不是網路的問題。
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綜觀全局,請問在網路問世以前,人類不需要收信,不需要看報嗎?肯定是要的。你只是把白天起床看報紙的完整時間,分散到了一整天辦公時盯著聯合電子報的零碎時間罷了。
你或許又會說:讀信跟讀報紙沒有網路來得久,時間花得更少。
沒錯,我以前還很腦包時,規定自己一天要讀四大報(聯合,中國,自由,中央)我有興趣的單元,前後花起來也不過二十分鐘。然而,那是因為網路時代更為自由,紙本媒體不得不割捨掉的大量資訊都可以透過網路媒介重現天日,更不提網路新聞有最強大的即時更新與live了。
讀網路報時間越多,代表你吸收了更多的新聞,這何罪之有?
如果你不想看那麼多新聞,你就挑你有興趣的標題看,跳過你不想看的潑水呵呵或吸毒柯柯,時間不就省下來了?
人的時間從來沒有變少,只是分配方式改變了。
在你因為使用手機看臉書而大有罪惡感,莫名開始怪罪網路然後發一篇科技導致人性沉淪的廢文前,你先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做到時間最優化管理吧。怎麼不反過來說:會用手機一直收發郵件的人,是把時間發揮到極限,利用零碎時間處理瑣事的真正讀者呢?
是你把與卡夫卡共談荒謬的神聖時間,轉去與臉書正妹併觀餐後奶昔的,不是網路科技。
問題從來就出在管理時間的人,不是網路科技。

謬誤二:
「網路上的文章都片片段段,影響人們閱讀大部頭經典的閱讀能力」


不否認,多數網路專欄與小說為了點閱率以及手機介面,得要弄得篇幅短小些,例如你正在看的我這篇廢文。
但經典讀者也別得意。我試問:經典讀者皆都一次能讀完大部頭經典?
托氏的《復活》,杜氏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洋洋大冊,中文版少說七八百頁,我可以直接說,我沒見過有任何一個讀者一天內讀完的,因為從物理時間上就不可能。
紙本閱讀最自由處就在它可以中斷,可以休息,甚至可以廢書而嘆,讀罷一半掩卷進入自己的咀嚼時間。
而作者也會適度在自己的長篇大作中,控制節奏,讓讀者有休息的段落。這不只是敘事技法,更是閱讀心理。就我淺薄閱讀所見,巴爾札克可說是最體貼的作者之一,他甚至會光明正大在標題上寫著讀者可以休息一下等高潮。
所謂閱讀的長度,從來就是心靈與敘事上的鋪陳,而非頁數的多寡。
讀中國史上最長的文學之一,三篇約莫萬字的《三都賦》,面對左思賦體夾史帶文雕琢至極的閱讀過程,所費之心力恐怕倍於《哈利波特》前三集約莫三十萬字之上。因為,看哈利小屁孩跟馬份上演魔杖決鬥時,我可不需要一直停下來查康熙字典啊!
既然閱讀書籍本身就是敘事節奏而非頁數節奏的問題,網路文章的編排就僅是一種文類的節奏考量;用載體的文類去反過來推敲讀者的水準,豈不荒謬?如果我在網路上一次只讀懂一首李太白絕句,我的朋友在紙本商店一次能讀完莫言短篇,會有我比我朋友閱讀能力更差,或李白比莫言更差得荒謬結論嗎?
我還不說,在網路時代,真正賣點為長篇連載的作品,輕而易舉而超越百萬大字關卡。質量好壞先不論,當一個網路用戶可以在湖南根著《後宮甄鍰傳》的連載從頭到尾看完,他/她也等同一次閱讀了逼近七本《蝴蝶春夢》的總字數了。你能跟我說,這還不是閱讀嗎?

三,
「網路上的文學普遍都是速食文學,看了就忘,哪有比讀一讀歷經歷史淬鍊的經典文學有營養?」


唉.....這我也不想多說了。
「網路上的文學」這名字也可以代入漫畫,電影,電視,電玩.....任何一種新興文學的載體上。
文學關心人類的本質千古不變,文學書寫的媒介卻會因材料而不同。
當竹簡不再好用時,冊葉就出現了,竹簡文學《戰國策》等書也會邁入衰退與轉型。
當手抄不再流行時,印刷就出現了;口傳文學敘事詩的通俗地位自然會開始受新興文學小說藝術興起的威脅。
當紙張不再流行時,影像傳播就出現了;電影對影像故事的技法探索,無庸置疑衝擊了紙本文學與平面藝術曾是唯一記錄時空的方式。
還有漫畫的出現,電玩的出現,網路平台的出現.....這是一個因時制宜的過程。
在摸索新的媒介時,新生代的文學家確實得有摸索新媒介可能的磨合時間。
不可能在竹簡剛誕生時,就突然冒出《史記》《答客難》這麼優質又複雜的成熟文學,一定是經歷了作家嘗試可以把字越寫越多,才慢慢找出了在竹簡這種有別口傳的載體上書寫的技法與方式。
如果只因無視了磨合期,妄自以萌芽的作品批評這個載體,這是本末不分了的事情。
想想,如果傳統詩人鄙夷小說文體一開始只供下流人士閱讀的特質,全面禁止,我們今天就沒有如此多的好小說可讀了。
網路又何嘗不是?
二十世紀,電影問世之際,班雅明(Benjamin)最大得憂慮,就是電影無法讓觀眾停下來不讀的特質,會逼使文學藝術沉淪。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科技催文藝墮落的呼聲早在歷史上爭論不休。可是班雅明至少學問深厚,不同意他的主觀看法也得配服他對預言網路文學出現得可怕先見。
現在的酸民有甚麼?除了酸低頭族都在低頭外甚麼都沒有。

這三個常見的論點,都不是甚麼稀奇難破的事情。
所以,我很納悶,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愛又跳出來講,讓自己被人看破,被人打臉?






最後再講個大家都聽過,被小學中學老師講到爛但大概沒人想幹的事情。
歐陽修說過,要博覽群籍,唯有「馬上、枕上、廁上」都讀書,隨時利用閒暇閱讀,片片段段閱讀,體力不一定甚佳也閱讀,才能成為真正的大讀書家。
這不是就是低頭族的現況嗎?
馬上--在捷運跟汽車裏無聊滑手機。
枕上--睡前躺在床上順便滑手機。
廁上--噁,等下要吃午餐我就不說了.....
照這個趨勢,網路時代的讀者哪是甚麼沉淪之人?
與之相反,網路時代的人才是凌駕於歐陽修的時代,人人都有空前絕後的機會成為大讀書家的大閱讀時代阿!
當寫這類文章的人批評低頭族會讓文學人口沉淪,他們實在該想想歐陽修說的話,然後該反思一下:是不是他們平常花在網路上的時間都只成日刷自己不需要的新聞,看自己不需要的影片,察自己不相關的資訊,搞到自己達不到自己的閱讀目標,才在這裏嫌網路讓閱讀沉淪呢?
都有時間在網路上打這種廢文,讓全世界的網路用戶又被你自己時間管理不佳的問題浪費了一次可以閱讀的時間,我想反思一下也不過份吧?
搞不好他們瞧不起的,通勤刷手機的用戶,每天在捷運上低頭苦吟的是一本《雪都》呢。

 
(完)
2014,08,21鋪浪備忘
2014,08,21臉書備忘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